第553章:夫妻 (第1/3页)
来自西方的八国联使,最终赶在北风仍在吹拂的暮春时节,登上了船只,扬帆返回了自己的国家。
临行之前,
皇帝赐予了他们许多财宝锦缎,并整理了一些书籍,从国中收拢了一些人才,专门送给泰西的诸侯们。
“开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你们立国在泰西的丛林沼泽之中,身边存在着太多蛮夷和野兽,情况有类周初的诸侯。”
“然而周之诸侯尚且能多见天子,朝拜宗周,今之诸侯却远隔山海,其国极目远眺,也无法窥见分毫踪迹。”
“朕给予你们诸夏的典籍、工匠,惟愿你们能在泰西之地,更加壮大,以传繁衍我祖先的血脉,传播我诸夏的荣光。”
使者们伏地三拜,“必不辱使命!”
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又补充道:
“教化蛮夷,可以使之闻道,而不可使之得技。”
“蛮夷戎狄,皆禽兽之徒,本性凶残,不知羞耻。”
“若使之习得道理,尚且可以立身为人。”
“然若在得道之前,便使之习得铸铁磨刀的技艺,只恐为禽兽添翼。”
煌煌大汉,立国数百年。
对蛮夷的态度是很直接的——
听话的收下当狗,
不听话的当场打死。
如果做狗做的好,还能得到天子赐下的财宝,甚至可以获得承载了诸子智慧的典籍。
但锻造铜铁,编织甲胄等等,能帮助一国一族迅速成长起来的真本事,
他们是很少给予的。
这使得已经给汉家天子当了好几代外甥的匈奴人,每每忍不住在边境动手,也是以抢夺女子、工匠为主。
哪怕是太平道,
也是要先教化了对方,再传授他们耕耘纺织这样基础的技艺。
其他更高级更好用的,还需要继续看其表现。
诸国使者自然明白这样的道理。
他们是诸夏的血脉,又沐浴着上帝的仁慈,于技艺上并没有缺乏的。
中央之国可以凭借勇武和更锋利的刀剑,更坚固的甲胄,做到一汉当五胡。
他们在泰西,也能取得“一夏抵三蛮”的战绩。
可人少就是人少。
文明的斗争是需要人口作为基础的。
身处泰西之地,居于戎狄之间的君子们,才不会在羽翼未曾丰满之前,就做出资敌的事,为自己送上一根绞索呢!
特别是刘楚!
为了在不壮大蛮夷力量的前提下,获得对方的助力,吸引他们来接受文明的教化,刘楚之君可是亲身上阵,为国捐躯了好几代人的!
可惜,
罗马自有其文质根基,不像日耳蛮那种丛林野人一样好对付。
西海的嬴秦覆灭之时,作为老邻居的罗马更是在其尸体上爽吃了一顿,接受了不少秦人,引入了许多源于诸夏,又被嬴秦灌溉多年的先进技术。
所以塔西佗来到中原后,在这方面的追求并不浓烈,更加注重对文明未来的思考。
天子给他准备的诸子文章,正好合他的口味。
属于脱离低级趣味,目光更加长远,追求更加高尚的那种。
也怪不得能在大陆的西方,同迁移过去的诸夏抗衡。
……
“我对泰西的处置,你能够明了其中道理深意吗?”
送走了泰西的使团后,皇帝又找来阴皇后,这样询问她。
在对待身边亲友这件事上,皇帝有些近乎前汉宣帝的柔和。
大概是因年幼失母,身边照顾关怀他更多的,是两位兄长的缘故。
所以,
即便认为皇后阴氏活泼了些,娇纵了些,但皇帝面对这个与自己年纪相近,年少相处的妻子,还是有些舍不得。
他想要培养阴氏的能力,让她能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国母。
刷题娱乐时,
能跟上皇帝思路的伙伴邓绥也时常劝说他,要给阴氏练习的机会。
毕竟不是谁都拥有皇帝这样超然的天赋,坐在位子上便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阴氏出身高贵,父母也很疼爱她,有几分娇气是很正常的。
皇帝那时便说,“那你也出身高贵,为何不像她那样的?”
邓绥于是解释起来,“我父乃是武将,不喜文学。”
邓绥的父亲邓训,
是先帝时期的官员,担任武威太守、护羌校尉之职。
只是永元四年的时候,他便因病死在了任上。
皇帝想起这件事,便不再同邓绥说这伤心的话。
只转来阴氏这里,指点起她该如何做好国母。
奈何阴氏并不愿意接受。
她认为自己已经做的够好了,但皇帝的要求却日日增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