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80章:永和不和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580章:永和不和 (第1/3页)

    汉帝刘保继位第十二年,

    自觉前些年天下平稳,政策也得到良好推行,后宫中也出现第一位有孕妃嫔的皇帝,十分高兴的改年号为“永和”,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期望。

    可惜,

    世事总是无常,从不因为君主的意志而发生转移。

    沉积百年之久的问题,

    在永和元年刚刚开始的时候,便成堆的爆发起来。

    先是因官员决策失当,态度恶劣,引发了西边羌人的再度反叛。

    朝廷不得不将这些年积攒起来的财富,投入到平定羌人的战斗中去。

    再是南匈奴单于率军南下,在边疆进行劫掠。

    而究其原因,

    也与羌人叛乱的缘故一样——

    新任的五原郡太守陈龟,是个性格激烈,行事很少考虑后果的人。

    他初到任,便认为边疆长久不断的蛮夷袭扰问题,全在于匈奴单于的御下不严,丝毫不管大汉的边境线何其漫长,生活在周边的族群又何其众多,只一味的责怪匈奴。

    于是,

    陈龟便派出使者,找到现任的匈奴单于,对之大声呵斥,并要求其自杀。

    已经依附大汉多年,对汉军天威极为恐惧的单于也不知是胆怯软弱,还是顾全大局,最后竟然真的选择了自尽,让其兄弟继任为了新单于。

    然而新单于上位后,心中甚为不安。

    毕竟汉朝的太守今天可以逼他的兄长去死,明天也可以逼他去死。

    如此,

    倒不如先下手为强!

    安分了许多年的匈奴人,很快又躁动起来。

    再之后,

    又有西南夷不满于年年增高的赋税而叛乱。

    大汉好不容易缓和的财政,在短时间内,又迎来剧烈挑战。

    “内忧还没有完全解决,外患又不断兴起,难道我大汉的天命,当真要迎来衰败了吗?”

    皇帝被接二连三的奏报,从“自己能生”的喜悦中打击出来,转而又颓唐起来。

    也许真的有“国运”存在,

    也许是冥冥中的鬼神,已经厌倦了享受天下三百余年的汉室,

    看着自己花费十多年,好不容易积攒起来,却又迅速空虚下去的国库,

    皇帝心中满是苦闷。

    张衡劝慰他说,“天地的运行,有祂自己的道理。”

    “当世之人只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就好。”

    外患皆兴起于人祸,

    而人祸通过努力,是可以平息下去的。

    张衡不希望一时的不顺,动摇了皇帝的心志,让谶纬之风再次吹遍中原。

    要知道,

    在前汉成哀之时,中央之国便流行起了那含含糊糊、意味不明,听起来好像很厉害的谶纬之说。

    王莽之后能够夺权篡位,也有它的缘故。

    等到光武中兴,

    大汉世祖的武功,固然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

    但昆阳之战时,那一场到来的恰到好处的狂暴风雨,坠落的恰到好处的天外陨石,

    实在让人忍不住感到震惊,并琢磨起额外的东西。

    不然的话,

    当时兄长被杀,本人也被更始帝排斥的光武帝,哪里会那么容易,得到河北豪强的支持与依附?

    难以琢磨的谶纬,

    配上同样难以琢磨的人心,

    那可太适合了!

    而今汉建立后,

    为了巩固统治,维护江山社稷,历代帝王也有意无意的利用谶纬,来增强身上的神秘感,将“天命定于刘氏”的概念,灌输到天下人的脑子里。

    这使得格物的学说,推行的并不容易。

    张衡还有他的前辈王景、王充,以及一些太平道的道士,多次对这种玩意进行抨击反对,奈何总有人会说:

    “你们就一群读书念经的,能有我懂鬼神传达的隐秘信息吗?”

    因此,

    张衡很担心,

    如果皇帝消沉起来,褪去了属于年轻人的棱角和进取之心,变得圆润,变得世故,那先前的很多东西,都会迎来失败的结果。

    皇帝知道这位老臣的忧虑,对此只是苦笑了一番,勉强打起了精神。

    “战事不断,朕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大司空不必担心!”

    他这样说着,又去处理起了政务。

    直到他累的打了个哈欠,肚子也发出轻微的响声。

    一向细心的中常侍曹腾很快为皇帝取来食物和热水,好帮助君主恢复精力。

    皇帝就着温热的巾布擦了擦脸,忽然想起什么,对曹腾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