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我没有感觉不自由(3/3) (第3/3页)
这次《寄生上流》,不讲人性,故意让人物脸谱化,最小化人物个性,最大化其阶级特征,让每一个人物都成为了一个社会符号。”
“而且,我放弃了持续性的文戏,全靠视听引发理性思考!”
“用极端且明显对立的身份设定来形成冲突,用高度戏剧化来编织故事,直接、干脆,全世界的观众都能看懂!”
“拍摄这部电影的契机,是因为一个垃圾桶,就是电影里放在厨房的垃圾桶,原产德国,售价2300美元,我第一次听说时候的反应是‘哪个智障会买这么贵的垃圾桶?’,‘垃圾桶只是用来装垃圾的!’但它真的2300美元…”
“穷人跟富人的差距,有时候比人跟狗的差距都大!”
有个中国记者问了一句:“听说《寄生上流》没有拍成华语片是因为你担心过不了审?”
“对呀!”
“不觉得他们限制电影自由了吗?”
“这个跟自由无关,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慢慢成为全球第一电影市场,”沈言摆手:“规矩、制度摆在这,你想赚中国的钱,就按照规矩办事,我拍成英语片一样可以上映…并没有觉得不自由…”
看了一下…好家伙,《青年电影手册》的记者…
这帮人看不起商业片,各种吹捧独立电影,吹捧第六代们…
对贾章柯、王小帅、娄晔极尽美化…
哦,《青年电影手册》就是金扫帚的主办方…
在这帮人的引导下,影评界形成了‘敢拍就是好电影’的评判标准…
所以,越大胆的代言,他们越喜欢,禁片导演更佳!
你作为导演,没有做过几部禁片,在他们看来,就不够大胆…然后就要被批评!
按照他们的逻辑,《寄生上流》没拍成华语片,沈言肯定一肚子火,稍加挑拨,爆几句‘自由’的言论,结果沈言压根不吃这套…
沈言甚至说了句:“靠政治、边缘人物固然可以引发讨论,但我对这些没兴趣,相对来讲,我不太喜欢迎合,更喜欢主动创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