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章 在戛纳(1/3)  叫谁偶像,我是艺术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41章 在戛纳(1/3) (第2/3页)

——刊评评分:3.5分…

    去年场刊评分最高的是3.2分,《无爱可诉》以及《你从未在此》;

    前年,场刊最高分是吉姆·贾木许《帕特森》,场刊评分3.5分;

    最近五年,场刊评分最高的是2016年玛伦·阿德导演的《托尼·厄德曼》场刊给出了历史上最高的分数3.7分,然而最后却没拿到主流奖项…

    在戛纳,高场刊评分并不等于金棕榈。

    影评人毕竟也不是评审团。

    很多时候,拿最高奖的电影在影评人处的评分不一定很高…

    最典型的例子,《自由广场》的评分是2.7分,《我是布莱克》最终场刊只有2.4分包括2015年《流浪的迪潘》,场刊评分仅仅只有2.5分…

    其实,去年主竞赛单元,评分堪忧——3星及以下多达10部,占比超过50%,简直是灾难级别的体验。

    评委会主席陀螺去年戛纳的观影日记的第8天用的标题是“再不爆我就自爆了”来形容自己的观影体验…

    场刊,其实就是一本在电影节内部发行的刊物,只存在于电影节举办的几天时间里,一半的内容是介绍、评论,服务电影节;另一半的内容则纯粹是广告。

    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玩意,其意义就好比“日报”一般,是指“每天出现在现场的刊物”。

    戛纳场刊由一家名为《每日银幕》(Screen Daily)的老派杂志承办,在电影节举办前一天开始,每天出版一期,放在电影节的现场免费赠送,在其官网,也有电子版可以免费阅读。

    因为每一天都要出版一期,所以场刊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的,除了有电影节流程、上映影片的相关消息,以及影评之外,最多的还是各种广告和推广文章。

    这些广告明码标价,给钱就上,几乎可以说是没有门槛可言。

    价格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十来万足矣。

    所以,在这些年三大电影节的场刊中,几乎每一期都会大量地出现华语电影的广告,甚至是跨版广告,并不稀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