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江湖儿女》(2/3) (第1/3页)
关于《地火》里的地下煤气化技术…
其实,这个技术到底是不是准确的?
谁也说不好。
为什么主角想的是改进挖煤工艺,而不是发展新能源?
比如研究核能,从此人类彻底摆脱化学燃料?
科幻作品只需要自身逻辑自洽就行了。
如果都用现实的技术去考量,那就没有科幻作品了!
你说核能,那我还说100年以后人类可能已经完成了戴森球计划,让整个太阳的力量为人类提供能源,这样的假设没有意义…
所谓戴森球,美国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早在1960年就提出一种理论,即戴森球理论。
他认为,地球这样的行星,本身蕴藏的能源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足以支撑其上的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
而一个恒星-行星系统中,绝大部分能源——来自恒星的辐射——都被浪费掉了。
比如说我们太阳系各行星,加在一起实际上只接收了太阳辐射能量的大约 1/109…
戴森认为,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必然有能力将太阳用一个巨大的球状结构包围起来,使得太阳的大部分辐射能量被截获,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支持这个文明,使其发展到足够的高度。
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戴森对宇宙中文明发展和能源利用的深入思考。
他认为,随着文明的进步,对能源的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而恒星作为宇宙中最为强大的能源来源,必然会成为高级文明的目标。
从科学原理上讲,戴森球的构建基于对恒星能量的最大化捕获。
以太阳为例,其每秒释放出的能量约为 3.8×10的26次方焦耳,而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能仅占其总辐射能量的约 22亿分之一。
无独有偶,1964年,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提出了卡尔达肖夫指数,这是一种用于衡量宇宙文明技术先进程度的方法,其核心基于文明能够利用的能源等级及总量。
二级文明的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