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最后的环节 (第2/3页)
“基本都到了。”
“关西来的那些人呢?”
“张寔刚刚到,郭诵、陈珍、皇甫商等十余人也都在。”
“常山军的那些旧人呢?”
“上官巳与张寔前后脚到的,令狐盛、王矩等常山人皆在。”
“在洛的蜀人呢?”
“西城公(何攀)守的是最北面的城门,应该还在路上,但其余如文脩、柳初之类的小人物到齐了。”
听到这里,司马越低声说:“那就再等等,西城公德高望重,若是放他在外面,遗祸不小,我们要等他到了再动手。”
“好吧。”潘滔稍稍颔首,随即又问道:“司空,说起来,西城公还算是你的连襟,若他不愿从命,我们也杀了他吗?”
何攀的妻子裴氏是前巨鹿郡公裴秀的幼女,而东海王妃裴妃则是前游击将军裴康之女。说姻亲,两人都是闻喜裴氏的女婿。而且论起辈分来,何攀远比司马越为高,故而潘滔有此一问。
司马越的回答却毫无犹豫,他冷笑说:“这就要看西城公识不识趣了。他若是念及姻亲之情,助我稳定大局,那自然是荣华富贵不敢稍慢。可他若是昏了头,选了刘羡,那我也不可能容情。”
“走到今天这一步,多少人连亲兄弟都杀,我怎么可能置身事外,还管这个不知隔了多远的连襟?”
潘滔点头应是,连称司马越英明。可一抬头,却见司马越低头沉吟,面色沉静且没有言语,心中不禁赞叹,东海王应该是在思量计划可能存在的疏漏吧,他确是难得的大才,在如此要紧的关头,仍然能保持冷静和克制,这是常人远远不能及的。
不过他却想错了,司马越虽然确实在沉思,但更多的则是一种感慨。
当仔细询问过这么多名字之后,司马越赫然发现,不知不觉间,刘羡的党羽竟然多到了这个地步。这还仅仅是在金墉城内的党羽。要知道,城中的百官公卿,固然有许多憎恶刘羡的,但倾慕于他的也同样之多,在城外的援军之中的刘羡故交,在关西河北的刘羡故交,更是数不胜数。
相比之下,哪怕是以司马越如今隐藏积蓄数十载的实力,也不敢说是旗鼓相当。
从表面上来看,东海王府的实力不过平平。但实际上,司马越一方面与琅琊王氏结义,一面与闻喜裴氏联姻,这使得他可以不用亲自出面,便借两位当朝名族为根基,在背地里构建成了一个旁人无法想象的庞大权力网络。
加上司马越一直擅长拉拢人心,伪装成一位醉心文学的宗王,四处以文学名义与士人交好,就连李密都曾与他有良好的联系。他身为宗室,又能在宗室里深加耕耘,这使得他对朝堂的影响力极为深远。若司马越自己不说,恐怕谁也不知道他暗中拉拢了多少人。
但司马越自己非常清楚,他眼下所拉拢的这些人,人数固然极多,可多数并不可信。大家能短时间内同心协力,无非是因为利益一致,眼下都一门心思想往上爬罢了。这种合作注定极为脆弱,若自己不能设法喂饱他们,随时都会有人反咬你一口。真要论对自己的忠诚,恐怕远远不如这些刘羡的党羽。
而且司马越的党羽中文人居多,在朝堂间煽动舆论的能力大,能带兵打仗的人却少。在如今这个朝廷权威越来越弱的年代,司马越的实力相当于被大幅削弱了。不然,也不至于让刘羡轻松接过了整座金墉城的城防。
最要命的还是少兵,司马越眼下能够动用的兵士,大约有四千余人。其中有一千余人还是祖逖所部,又有一千余人要用于确保退路。剩下仅有两千余人,来进行这次政变。而这些,已经是他竭尽所能,罕见地暴露自己实力,所能拿出来的所有家底了。
真是可怕啊!明明是一方不断地在被阴谋设计,另一方在暗地里不断地积蓄实力,可最后竟然形成了如此吊诡的局面,不禁让司马越陷入反思。也正是因为人手上的捉襟见肘,他想尽可能地减少城内禁军的伤亡,来确保自己掌权后,尽可能快地恢复禁军的元气。
他只能庆幸地想:还好他姓刘,不姓司马!按照这个情形,哪怕是有一个姓司马的支持他,那自己的这趟政变,恐怕也是毫无胜算的吧!
等待之间,又过了两刻钟,祖逖从城上派来使者,向司马越回禀道:“已顺利接管了所有西门。”
司马越闻言大喜,当即对使者许诺道:“你回报祖君,只要此次事成,一切皆如事前所言,除去司隶外,放眼天下诸州,他可任挑一个作为刺史。”
这无疑是极大的政治许诺。大晋立国至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