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三章 安乐公之梦  晋庭汉裔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一百二十三章 安乐公之梦 (第1/3页)

    随着岁月变迁,东坞的格局早与刘羡儿时的记忆大不相同。

    早年的东坞,不过是一个比邻而居的小聚落,有着百来号人,张希妙在其中修了一栋两层的阁楼,以及一座不大的马苑,便算是安乐公府的别院了。而现在的东坞,所辖的田亩翻了两倍,人口也已增添至四百余人,较以前热闹许多。人口既多,原来的聚落便显得拥挤,于是在永康至永宁年间,东坞便经历了两次重修。

    第一次重修非常简单,是由曹尚柔主持的,她单独地将阁楼扩建了两栋,又在其间修缮山水园林,为别院增加了几分典雅贵气。而第二次重修就有些大刀阔斧了,几乎相当于一次重建。

    原来,安乐公见朝中政局日渐混乱,担忧战事将祸及自身,于是在司马伦篡位之后,便力主将东坞修建成一座堡垒。不仅儿媳曹尚柔拗不过他,就连寡嫂费秀也说不动他,最后只好答应。

    于是安乐公便以原有的阁楼为中心,围了一内一外两道高墙,每一道都以砖石为基础,足足建有两丈高。然后又大肆加固阁楼,将其增高至四层,且在坞中挖掘地窖与水井,就连牛栏、猪栏、鸡窝等设施也一应俱全。至于剩余的地方,则被划分成了三十多个小四合院。

    如此一套扩建下来,东坞今非昔比,足足可以容纳上千人,只是耗费甚多,几乎将安乐公府的多年储蓄都消耗一空,颇引得家中上下腹诽。

    不过之后的战乱,足以证明安乐公的高瞻远瞩。就在张方入洛之际,刘恂见势不妙,当即带着全家老小躲进了坞堡之内,阖上大门后,任凭坞外风吹雨打,他就是深居坞内,不动如山。到现在两个月过去了,洛阳已从首善之地,沦为了一片废墟,横尸遍野,盗贼如云。不知有多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也不知有多少人风餐露宿,沦为饿殍。可东坞却毫不受影响,仍旧饮食如常。

    这使得安乐公近日在家中扬眉吐气,地位大增。毕竟自从刘羡入仕以来,刘恂虽身为安乐公,在家中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并无人在意他的想法。而今遭遇如此困厄,刘恂不仅没有再闯祸,反而救下了全家人的性命,难免叫人另眼相看。于是这段时间,公府上下,无不对他恭敬了许多,也常常来征询他的意见了。

    最初的几日,刘恂自然是意气扬扬,甚至对着孙女灵佑自夸说:“阿翁六岁的时候,便随兄长读过《六韬》,同族的几个兄弟中,除了阿翁的五兄(北地王刘谌),谁也比不过阿翁哩!”

    可随着战乱的逐渐升级,忧心便很快取代了得意。毕竟,无论坞堡修建得如何严实,也不过能容一千来人,守两年存粮。人不可能永远躲在坞堡里,存粮也总有吃完的那一天。可若是那一天来临时,乱世还没有结束呢?不管刘恂何等厌恶朝廷,用何等恶意来诅咒晋室。可事实就是如此,若没有一个稳定的朝廷给人带来秩序,一切生活都是无根浮萍。

    再加上刘羡此时还在禁军中担任高位,安乐公难免心生焦虑,便不时派人出去打探战况。结果,等来的不是取胜的消息,而是那场洛阳大火。

    东坞与洛阳相隔二十余里,按理来说,刘恂无法看到当时的战况。可数十万人的哭嚎是那般盛大,安乐公在睡梦中也隐约可闻,而当他惊醒后往西看,只见一道白光长久地刺破夜幕,恰如泥沙中的珍珠般清晰可见,他顿时意识到发生了什么,随即陷入到长久的悲哀中。

    这一幕实在太令人熟悉了,看着黑夜中的大火,安乐公便似乎穿越了重重岁月,回到许多年前的成都城。那个晚上的火光,似乎也是如此炫目耀眼,摄人心魄。只是当时,他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当事人。

    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安乐公在心中默数:咸熙一年,泰始十年,咸宁五年,太康十年,太熙一年,元康九年,永康一年,永宁一年,太安二年,这么算下来,距离那场成都大火,不多不少,刚好要四十年了。

    四十年的沧桑岁月,可以足足隔出两代人。春去秋来,日升月落,不知不觉,刘恂在洛阳待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成都的过往。可当刘恂看到洛阳上空的火光时,却陡然回忆起了那一晚,一切就好像发生在昨天。

    洛阳也要毁灭了吗?自己的儿子生死如何了呢?安乐公本该去思考这些问题。可此时此刻,不断涌现在脑海的,却是一些全不相干的记忆。就好像那些早已死去的人,通过眼前的这场火焰,陡然又重活了过来。四十年前那一夜的种种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