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西军束手 (第2/3页)
,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散关,无以图关中。”当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进攻重点便曾放在陈仓,可惜最后无功而返。
虽然时过境迁,对战的双方已经改变了,但陈仓的重要却不曾改变。尤其是在长安的正面碰撞后,两军都已经很难再引起新的变化。那关中作为入蜀通道的陈仓,极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决胜支点。
毕竟以眼下的情形,西军固然拿深营高垒的刘羡没有办法,可刘羡同样也拿长安城的城防没有办法。他既拿不下长安,迟早也会自陈仓进入武都。那若能在刘羡离开前,率先夺回陈仓,无疑便是提前截断刘羡的去路,此时他又不能返回河东,哪怕有再多的粮食,刘羡也只能在关中活活困死。
同样,若西军不能夺下陈仓,继续让陈仓和散关握在刘羡手中,主动权也就在刘羡手中。只要再过大概二旬,剩余的遗民就将全部自此通过。到那时候,刘羡没有后顾之忧,仅需要派少量兵力驻守散关,就可以安然离去。西军总不可能派兵到深山老林中,陪刘羡绕圈子。
而且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讲,即使西军阻止不了刘羡,让他真进了巴蜀,也必须夺回陈仓。否则将来刘羡平定梁、益二州,又握有一条畅通的北伐通道,那是诸葛亮都没有的条件,这无疑是西军不能接受的。关中自古以来被称为四塞之国,最重要的地利,便是有萧关、散关、武关、函谷关四关。即使如今函谷关改成了潼关,意义还是一样的。
故而刘羡预测,接下来的西军进攻的重点,除去陈仓以外,别无他想。但由于有自己在长安,他们毕竟不可能分出主力去作战,极有可能还是派出一支偏师,规模大概在两万到三万之间。而只要李矩防御得当,能够顶住这一波最后的攻势,基本就意味着,他们能够摆脱征西军司的纠缠了。
刘羡在信中特意嘱咐李矩道:“陈仓虽固,却不可一味坚守。关中多高原,不妨分兵为二,一守城内,一布阵于城外渭南之原中,待敌军远来,见南北照应,必不能仓促攻克。弟不妨拖延时间,只需二旬以后,我便与弟汇合,由此大事成矣!”
信件是早上发出的,快马四百里加急,当日晚上便到了汧县,传到了李矩手中。
李矩当即与军中诸将领共同观看此信,众人得知刘羡在长安数胜的消息,大感振奋。但听闻刘羡要他们转守陈仓的消息,又顿感为难。原因无他,他们如今正与秦州军进行对峙,一时难以撤离。
此前秦州联军在收到征西军司的命令后,各太守多无意放松对上邽的进攻。毕竟作为一郡太守,众人的野心无怪乎是先当上秦州刺史,纵使长安沦陷,又与他们何干?眼下已经包围了皇甫重接近一年,城内的粮食即将见底,若是此刻放弃包围,让皇甫重喘出一口气,那之前的心血,不就全然白费了么?
但略阳太守严休却担心自己的地盘,他所辖的略阳郡处在秦陇之间。若要上陇,无论是走传统的番须道、关陇道,亦或是激进的渭水道,略阳是必经之路。所谓唇亡齿寒,他听闻有军队出现在汧县一带,担忧境内不安,当即便解围而去,孤军返回陇城,与李矩形成对峙之势。
双方你来我往地试探了一个月,发现对方似乎都没有对战之意。可不管怎么说,两边名义上,都是不死不休的。严休担忧李矩伺机上陇,李矩又何尝不担忧严休下陇,顺带掳掠移民呢?毕竟对于人口稀少的陇右来说,人口其实比土地更加重要。因此,两军即使没有大战,却也不敢骤然撤军。
众人议论,是不是留下少量兵卒在汧县固守殿后呢?李矩连连摇头,说道:“不好,兵留少了不能守城,留多了又浪费兵力,还是得想个法子,与严太守议和为上。”
议和是个难题,双方无亲无故,严休凭什么相信李矩?若是假意答应,事后反悔,那又如何?但李矩很快想出了法子,他道:“我们去找当地的羌氐,让他们做保!”
在李矩看来,如果只是双方进行议和,那确实很难产生互信。但如果产生了一个第三者,进行三方制衡呢?在当下严休的军队之中,便有不少自羌氐中征发的盟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