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张方再入关 (第1/3页)
对于司马颙来说,启用张方这个选项,如果不是绝无必要,他也是不想动用的。
世人都道河间王慧眼识珠,茫茫的征西军司诸将中,他居然能从中将默默无闻的张方给挑选出来,并破格提拔,委以重任。若不是张方人品过于低劣,手段过于残酷,这无疑是一则美谈,足以与齐桓公用管仲、燕昭王任乐毅相媲美。
可身为主君的司马颙,对此却有苦说不出。
他之所以重用张方,固然有重视张方才能等其余原因,但归根到底,促使他下决定的因素只有一个:那便是长安诸将之中,惟有张方是河间人出身。
虽说大多数王公都只顾着在洛阳享乐,但还是有少数几个王公,是考虑过如何治理封国的。河间王司马颙便是那寥寥几人之一。他利用自己河间王的身份,征辟了大量河间国的士人,组成了自己的幕府。而在为贾后任命为征西大将军之后,也天然地更倾向于用河间人,张方自然而然就进入了他的眼界。
当时,司马颙对张方的印象,多是来自其出色的勇武,早期对军队定下的设计,也是其与李含一文一武,相互照应。只是李含死后,时间紧迫,他无人可用,才不得不全权委于张方。这也是趁着成都王与自己联盟,司马颙打着以众凌寡、必然取胜的主意。
结果却未料到,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征北军司惨败,而兵力并不占优的张方,却通过空前酷烈的手段,大获全胜,取得了司马炎灭吴以来最辉煌的战果。
可这个战果,却并非司马颙想看到的。
这并不是一种开脱,司马颙确实从张方身上看到了某种残忍的特质,可在他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武人需要杀人,不残忍又该怎样呢?可真当张方向世人展示他残忍的那一刻,还是大大超乎了司马颙的想象。原来,张方不仅仅是对敌人残忍,对百姓残忍,甚至对士人,对宗室,对朝廷,也是一般残忍。
现在张方无法无天的举动,已经影响到了司马颙的声誉。关东人既视张方为魔鬼,自然也视河间王为魔王。任何人想要治理天下,都必须要有大义的旗帜在。而若继续与张方为伍,带着如此名声,司马颙是不可能得偿所愿,正式成为辅政的。
故而在张方成功的那一刻,正如刘羡私下里谈和所言,司马颙已经对他起了杀心。而张方私下里成功议和,势成独立以后,又确实给了司马颙杀他的借口。双方虽然名义上还是君臣,但实际上,已经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只是考虑到,朝廷动迁到许昌后,但南北皆有敌人,两人都还有相互需要的必要,所以暂时没有决裂而已。
按照阎鼎原本给司马颙的计策,对于张方,最好的办法无过于驱虎吞狼。若能以利益引诱张方,令其在关东继续开疆拓土,西军则伺机在张方身后捡拾土地,这便有利无害。待到扫清关东各势力以后,一举刺杀张方,就能一竟全功,完成一统大业。
司马颙也对此大为认同。与其让张方返回关中,只会白白激化双方的矛盾。令其在关东,至少还能维持表面上的和平。换句话说,河间王对张方的底线便是,以潼关为界,只要张方不越过潼关,便任凭他施为。
换言之,张方对这一点也心知肚明。见司马颙屡次调自己部下入关,并且口惠而实不至,张方自然也知道,司马颙打得是卸磨杀驴的算盘。这是他早在和刘羡议和之后,心中就已经有的准备。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毕竟张方寂寂无名数十年,是河间王给了张方施展才华的舞台,张方对他也并无多大的仇恨。如今他自立于河南,所求无非是自保二字。但对于自保以后,他将如何发展,仓促之间,张方并无长期的战略目标或计划。
政治到底不是军事,战场上,张方或许可以战无不胜。可想要独立生存,乃至发展壮大,就并非暴力所能解决的了。
张方全面接手洛阳后,他一度想开辟荒地,收拢百姓,为自己建立一个稳定的后方。但现实却是,周围的难民畏惧张方。纵使洛阳周遭全是膏腴之地,有上万亩上好的良田,他们仍畏惧于张方的名声,迟迟不敢定居。反而是荥阳、南阳等毗邻河南的郡县,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