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上兵伐谋 (第2/3页)
足够大州赈灾一年了。
有这样的积蓄在,刘羡本以为,迁民的费用虽然繁多,但怎么也能足够一年开支。不料今日一看,竟然出超严重,只能足用八个月了。这让他大为烦恼,仔细看了一下其中的用度,并向刘琨问道:“损耗怎么会这么大?”
刘琨摇首苦笑道:“粮秣搬运,途径多地,很难监管。途中难免有人上下其手,事后也难以追责。等我们脱离了战事,将粮秣囤积于一地,就好管多了。”
刘羡叹了口气,他将账簿卷好,对众人玩笑道:“我还是想得简单了,早知如此,就应该找卢志要三百万斛粮秣才是。”
说到这,他随即又喃喃道:“那这么说来,我们能够随意动兵的时间,只有四个月了。”
刘琨拍着膝盖笑道:“四个月时间还不够吗?元帅,接下来我们要打下汉中,这绝对够用了。”
说到这个话题,众人都笑起来,现场的气氛极为轻松。
按理来说,汉中的地势险绝,想要正面进攻极不容易。但那是对常人而言的,对目前刘羡的实力而言,想要拿下汉中,实在不是难事。
一来,梁州军刚刚北上,遭受了重创,哪怕是有征西军司援助,兵力也处于绝对的劣势;二来,刘羡有魏浚在汉中郡内做内应,只要魏浚能够成功,使阳平关这座汉中最重要的关隘反水,那汉中郡的地利,也就并不存在了。
单凭这两点优势存在,四个月内要拿下汉中,时间绰绰有余。而到那时候,移民们也就可以真正喘一口气,在汉中安家了。
可能在一般人心目中,汉中是个苦穷之地,想要容纳二十余万人口,就好像是无稽之谈。
但事实上,在前汉时期,汉中郡便大约有三十万人口,在关西中可称大郡。后汉时期稍有衰落,也有二十六万。而其最辉煌的时期,还是在汉末张鲁割据时期,五斗米道在汉中大为发展,分发公米,结成公社。这些措施吸纳巴蜀和关陇人口,使得汉中走向极盛,一度有十余万户百姓,五六十万人口,几乎可与河东郡媲美。
而汉中之所以落没,还是曹操灭张鲁后。汉中之战期间,他将汉中百姓尽数迁走,几将汉中郡化为一片白地。先主刘备取胜后,经过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四代人苦心经营,也不过恢复到五万人口,其中仍有大片白地。如今刘羡只要能夺回汉中,且处置得当,汉中完全能够将这些移民容纳。
但刘羡思考问题,向来是走一步看三步,这之后该怎么办呢?
何攀看出刘羡所想,他斟酌片刻,问刘羡道:“主公是在想,拿下汉中以后的事情吗?”
刘羡微微颔首,他说道:“夺地易,治地难。以当下的复杂形势,不可不慎啊!”
天下能征善战的人多如牛毛,但能稳定所据的势力却寥寥无几。李辰刘尼声称复汉,一度席卷五州二十余郡。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过短短一年,李辰就斩首身死。齐万年也一样,他几乎击垮了征西军司,但麾下见风使舵者何其之多,只不过打败了一仗,半年内就遭遇速亡。刘羡既然志在一统,就不得不引以为鉴。
而今粮秣仅够四月动兵之用,也就是说,刘羡并不止是要在四月内夺下汉中,更要彻底治理汉中,令其上下一体。
何攀捋须说道:“主公所思长远,不过这种事情,却是急之不得。”
“何公有何见解?”
“依我之见,需得有两点先行:其一,在内,想要安定汉中秩序,还得招揽本土之民,令其不为外应;其二,在外,主公要稳住其余各方的动向,不至于在治理之时,还有外战之忧。”
“只要具备这两点,消去了内外的隐患,主公便称得上掌控汉中了。一旦主公成功,等到明年开春,积雪消融,主公南下故国,势成席卷,谁人可当?”
何攀的意思是,想要继续扩张,刘羡计划的重点并不应该放在军事上,而应该先放在安抚与外交上。
这些话,与刘羡心中所想不谋而合,刘羡不由击掌笑道:“何公深知我心啊!”
现在连汉中尚未得进,安抚自然无从说起。而他接下来的议题重点,正是要为自己的入蜀之路,打造一个较为缓和的外部环境。
打开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