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章 卢志彷徨于洛阳  晋庭汉裔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五十章 卢志彷徨于洛阳 (第3/3页)

    “天下离乱至此,早就不是得天子便可令诸侯的年代了,此战若败,局势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卢谌此时已是哑口无言,他直到此刻才发现,原来局面竟然到了如此紧急的地步。

    而他所不知道的是,卢志还有一个更可怕的猜想没有抛出:眼下又到了大河封冻的时节,自己又没有夺下函谷关和宜阳,无法阻止张方东出。一旦对方置洛阳于不顾,直接渡河进攻河北,直扑邺城,那自己该怎么办呢?若找不到一支可用的援军,那就是无法解决的死局了。

    有什么办法呢?在这一刻,卢志脑中第一时间想起的,竟然是刘羡的影子。相比于成都王的屡次背约,反倒是这个和自己毫无瓜葛的人,明明阵营不同,可每次都对自己的计策言听计从,也从来没有问过自己的私心。

    老实说,卢志支助刘羡去汉中,确实也是有几分私心的。一是刘羡留在河东发展,无论是成功或者失败,必然对北军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他必须要排除这个因素;二是刚好也能借刘羡之手,扰乱征西军司,给北军的发展赢得一些时间;三则是从私交的角度来看,他本人也并不想与刘羡交战,为此宁愿刘羡走得远一些。

    可结果令人意想不到,眼下这三个目的都达到了,司马颖这边却出了问题。

    世人总是喜欢刻舟求剑,以为古人时成功的办法,照搬到以后就一定成功。又以为古人不成功的办法,放到现在便一定失败,浑然顾不上世殊日异,局势已大不相同。

    譬如刘邦靠大肆封王来拉拢诸侯,四年大破西楚,只因皇帝制度并不稳固,还能采用这种妥协的方式,而在皇帝制度稳固之后,此策便再无如此效果;又比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是利用了皇室衰落,而诸侯无名的现状,但在宗王出镇形成制度,地方士族盘根错节的今天,效果也聊胜于无。

    司马颖无非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他总是不能理解卢志的谏言:眼下是必须重建制度和人心的时代,他必须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重建帝国,越想要走捷径,反而越是摇摇欲坠,自寻死路。

    想到这里,卢志难免比较起刘羡的选择,继而自嘲地想道:莫非自己真的选错了?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问题,若给卢志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卢志大概也不会选刘羡。因为在元康年间,只有成都王能够给他一个实现理想的机会。卢志是个脚踏实地的人,他不可能为了等待刘羡,白白蹉跎数年光阴。而既然做下了选择,卢志便不准备后悔。

    眼下刘羡已经去了汉中,山高路远,力所不及,联系都非常不易,更别说让他帮忙牵制张方了。卢志只能很快将这个念头抛下。转而紧急写下几封调令,一是调宁朔将军王浚所部,二是向并州刺史司马腾调兵,三是向平州刺史、东夷校尉崔毖调兵。事到如今,形势紧急,他也顾不上边境的安危了,先抵御张方为上。

    在这期间,他一度有所犹豫,要不要放刘渊回并州,再调用五部匈奴,但笔尖到了纸头,再三迟疑,到底还是放弃了。

    然后卢志又写了一封表文给司马颖,这次他不再反对司马颖的决策,只是建议司马颖,眼下四面出击,军力不足,希望邺城能立刻募兵,充实兵力。为此他推举了两个人选,一位是广平太守丁绍,一位是征北参军邵续。

    将这一切安排完毕,卢志心中却没有感到丝毫可靠。因为他知道,司马颖是个耽于享乐的人,没有自己督促,他一定会忙于寻欢作乐,而将政事扔给旁人。可主君自己都不上心,旁人又如何会尽力呢?哪怕是卢志自己,都忍不住将他与刘羡相比较,在心里唉声叹气。

    傍晚的时候,卢志一人在洛阳城头独行。他时而凝视城北的邙山,又时而眺望城西的崤山,时而注视头顶厚重的云层,又时而俯看脚下无垠的土地。

    在风暴即将到来的这一刻,他仍然感觉到寂寞,哪怕手握千军万马,也仿佛孤身一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