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诸葛亮开海陆双丝路 (第3/3页)
不打算在西域都护府设立重兵。
这既是处于后勤的考量,也是出于政治考虑。
就如当年班超在西域时,他打仗,其实主要还是用的西域诸国的联军。
汉兵反而出的很少。
这便是政治影响力。
由于西域诸国都服汉军,所以汉军的出现,便可以把西域诸国拧成一股绳。
让他们团结起来出一支军队。
翌日辞别,鄯善使者忽以汉宫礼顿首:
“卑职祖父乃永平年间汉使随员,临终犹念长安柳色。”
遂解下腰间革囊,倒出数十枚锈蚀的五铢钱:
“此乃祖传钱币,今物归天朝。”
五铢钱虽然已经在季汉不再使用,但也算是一种“文物”了。
诸葛亮俯身拾起一枚,见钱文隐约可辨“光武”二字,不觉有些潸然。
“将之收起来吧。”
诸葛亮递给身旁的李严,发出一声慨叹。
“西域都护府的重新设立,也断了魏国想要连通河西走廊的联想。”
“这在战略上,对我们有利。”
……
东海之上,千帆竞渡。
孙权独立船头,望着远处渐显的青山轮廓,心中百感交集。
一年前。
汉军破建业,吴国覆灭。
他率八千部众并家眷仓皇出海。
一年之中,他们辗转南洋诸国,受尽漂泊之苦。
也幸好孙权此前重视远洋贸易以及造船业的发展。
有着远洋底子,使得他们还没有迷失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之上。
但过去一年,他们漫无目的漂泊着,也是吃尽了苦头。
由于缺乏物资和淡水,以至于他们不得不过上劫掠南洋诸国的日子。
都快混成“海盗”了。
“……大王,前方探船回报,确为夷州无疑。”
周胤近前禀报,声音嘶哑。
身为周瑜之子,本当是个意气风发的水上都督。
可一年多的海上漂泊,昔日威风凛凛的东吴上将。
如今却面容枯槁,浑身黢黑。
孙权抚栏远眺,但见这夷州岛上山峦迭翠,林木葱郁。
海岸线曲折蜿蜒,隐约可见溪流从山间奔涌入海。
“传令各船,寻平缓处靠岸。”
“让将士们做好准备,小心土著袭击。”
“喏!”
周胤领命而去。
船队缓缓靠近海岸线,最终在一片宽阔的沙滩附近下锚停泊。
时值夏末,
岛上树木繁茂,奇花异草遍布山野。
海鸟群飞,走兽奔窜于林间,确是一派蛮荒景象。
孙权率先登岸,双脚踏上夷州土地,不禁长叹:
“漂泊多日,终得片土可栖身矣!”
忽听林中呼啸声起,数百土著手持石斧竹矛,从林中冲出。
他们身披兽皮,纹面赤足,呼喝之声怪异难懂。
将登岸的吴人团团围住。
“护驾!”
吕范大喝一声,拔剑而起。
吴军将士迅速结阵,将孙权及家眷护在中央。
双方剑拔弩张,气氛紧张至极。
孙权却挥手制止将士:
“勿要动武!我等是客,他们是主,不可无礼。”
他缓步向前,对着土著首领拱手施礼,言道:
“吾等自中土而来,遭难漂泊至此。”
“愿借宝地暂歇,绝无恶意。”
土著们面面相觑,显然不解其言。
孙权命人取来船上携带的丝绸、铜镜等物,赠与土著首领。
首领初时疑惧。
后见这些外来者态度恭谨,礼物精美,终于面露喜色。
呼啸数声,土著们纷纷放下武器。
是夜,
吴人在海滩上燃起篝火,与土著交换食物。
土著以芋、薯、山猪等物相赠,吴人则以船上所剩不多的米粮回馈。
虽言语不通,然比手画脚,倒也相处融洽。
随行谋士张悌进言道:
“主公,观此夷州,地广人稀,土地肥沃。”
“若能在此开辟基业,休养生息。”
“他日或可重振旗鼓,反攻中土。”
孙权颔首道:
“……孤正有此意。”
“漂泊海上数月,八千部众,大量染病。”
“不能再继续漂流海上了。”
“此岛虽蛮荒,却可为我们安身立命之所。”
次日,
孙权命孙静率精壮之士千人,沿河勘探地形。
又命程普之子程咨领文官数人,记录岛上风物气候,绘制地图。
自己则带着吕范、张昭等重臣,与土著进一步交往。
不数日,孙静回报:
“沿此河上行十里,有平原地带。”
“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筑城垦荒。”
程咨亦禀报:
“此岛气候温和,林木茂盛。”
“多樟木、楠木,可造船建屋。”
“山中多见硫磺,河边沙中可见金沙,物产颇丰。”
孙权大喜,遂决定在此建立据点。
命名为“东安”,寓意东土安身之所。
筑城之初,吴人与土著难免冲突。
有吴兵伐木过界,毁土著祭祀之地。
亦有土著窃取吴人工具粮草。
孙权严令部众:
“我等客居此地,当尊重土人习俗,非不得已不得动武。”
又命人以丝绸铜铁等物与土著交易土地。
划定界限,互不侵犯。
某日,土著大首领率众前来,指名要见“白面首长”。
孙权出见,大首领以手势表示西山有凶族。
常来劫掠,请吴人相助。
吕范谏言说:
“大王,我等新来乍到,不宜卷入土人纷争。”
孙权却道:
“……不然。”
“欲在此长久立足,需与近邻结好。”
“助他们即是助我们自己。”
遂命周胤率五百精兵,助土著击西山部族。
吴军虽久经海难,装备不全。
然从中原军阀这个怪物内卷房里杀出来的,即便是战败者。
出了中土,对外那也是随便乱杀。
别的不说,
仅是吴军的战术阵法,便不是土著能敌的。
不出三日,
吴军大破西山部族,俘获百余人而还。
土著大首领感激不尽,与孙权杀白马为誓,结为兄弟。
又划地五十里赠予吴人,允其自由垦殖。
自此,
吴人在夷州站稳脚跟,筑城垦荒,与土著贸易往来。
传授农耕技术,换取山中特产。
不过半年,
东安城初具规模,房舍井然。
田野青绿,已有小小气象。
就在汉朝把中心集中在开辟丝绸之路,以及赈济河北蝗灾之时。
孙权则在东安大会群臣于新建府衙之中。
酒过三巡,孙权不禁泪下:
“忆昔江东基业,三世之积,毁于一旦。”
“今偏居海外蛮荒之地,实乃权之过也。”
张悌进言:
“……大王不必过于自责。”
“昔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夫差雪耻。”
他刻意把“灭吴”说成是“灭夫差”,以此来避嫌。
又接着说道:
“今我等虽偏安夷州,然带甲之士犹有三千。”
“船舰尚存百余。”
“夷州地肥物阜,若经营十载,必能恢复元气。”
“且观天下之势,汉虽强盛。”
“然曹魏未灭,两国相争,未必无隙可乘。”
孙权拭泪称善,遂命造大船。
训水师,广垦荒,积粮草。
又设学堂,教土人子弟中原文字礼仪。
开采硫磺金沙,与过往商船交易。
甚至组建了一支小规模的船队,靠着此前漂泊南洋的出海经验。
让他们南下吕宋、暹罗,建立贸易往来。
以为夷州提供其缺乏的物资与资源。
在孙权等人的努力下,
东安城已发展成为有万余人口的大聚落。
汉夷杂处,市集繁荣。
吴人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手工业。
夷州开始出现水田耕作,丝织、制陶等工艺也逐渐传播开来。
某日,
海风猎猎,吹动孙权已有花白的须发。
孙权其实还很年轻。
但由于亡国之痛,兼之一年多的海上漂泊,使得他压力巨大。
几乎是一夜白头。
此刻终于寻得个安身之地,他的目光却愈发锐利。
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江东霸主。
海天相接处,朝阳正喷薄而出。
照亮了这片蛮荒而富饶的土地,也照亮了这群漂泊者新的希望。
“只有孙氏不灭,血脉尚存。”
“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回返故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