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父皇的江山确实马背得来,但惠帝、明帝也不见得就会武吧? (第2/3页)
直取中军。
时已黄昏,斜谷中火光四起。
三路汉军如蛟龙出海,在魏军阵中纵横驰骋。
张苞一马当先,丈八矛舞动如风,连挑魏军七员偏将。
正遇魏将李别率兵来挡,战不三合,被张苞一矛刺于马下。
黑旗军势如破竹,直扑魏军左翼。
关兴青龙刀寒光闪烁,刀法尽得关羽真传。
魏将王单持戟来战。
关兴大喝一声,刀光过处,连人带戟斩为两段。
绿旗军锐不可当,右翼魏军顷刻溃散。
赵云虽疲惫,见二小将如此英勇,豪情复炽。
亮银枪如蛟龙出海,专寻魏军将领厮杀。
连斩魏将十二员,所向披靡。
吕乂在山上见大势已去,急令鸣金收兵。
然败势已成,魏军各自逃命,不听号令。
邓芝在外围见魏军阵乱,立即挥军掩杀。
汉军内外夹攻,杀得魏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斜谷之中,惨叫之声不绝于耳。
夜幕降临,
吕乂见军心已散,只得引帐下骁将百余人,弃了大军,望南郑而逃。
关兴、张苞杀得性起,闻吕乂逃走,立即各引轻骑追赶。
张苞马快,率先追上一股魏军残兵,大喝:
“吕乂何在?”
败兵指南方:
“太守已往南郑去了!”
关兴从后赶来:
“贤弟,不可使吕乂入城!”
二人合兵一处,连夜急追。
吕乂逃至南郑城下,令守军开门。
城门刚启,忽听身后马蹄声急,关兴、张苞已追至百步之外。
“快关城门!”
吕乂惊呼,纵马入城。
城门勉强闭合,关兴青龙刀已劈在门上,木屑纷飞。
“可惜!”
张苞顿足,“让这老贼逃了!”
不多时,赵云、邓芝相继率军赶到。
见城头戒备森严,赵云下令:
“三面围城,待丞相大军到来。”
……
话分两头,
成都魏王宫内,烛火通明。
曹叡手持八百里加急军报,指尖微微发颤。
阶下文武百官垂首肃立,殿中寂静得能听见铜漏滴答之声。
“汉中……危在旦夕。”
曹叡将军报重重拍在案上,声音沙哑。
“吕乂困守南郑,赵云连破我军。”
“诸卿……有何良策?”
黄权出班奏道:
“大王,汉中乃益州咽喉,绝不可失。”
“当速发援军,支援汉中”
“援军?何处还有援军?”
曹叡猛然起身,在丹墀上来回踱步。
“邓艾大军在沓中与姜维对峙,曹休在东南防御荆襄之敌。”
“朝中……朝中还有谁能领兵?”
一阵难堪的沉默。
老臣赵俨颤巍巍出列:
“老臣愿往……”
曹叡苦笑摆手:
“赵爱卿年事已高,孤岂忍心?”
忽然,虎贲中郎将荀恽越众而出。
他乃是前尚书令荀彧的长子。
“臣保举一人,可退诸葛亮之兵。”
“哦?是谁!快讲!”
“江阳侯曹彰。”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曹叡脸色微变,缓缓坐回王位:
“子文叔叔……”
原来,当年曹丕继位时,曹彰手中还握有兵马。
并且其还率军进入了成都,一度有机会抢到王位。
但彼时曹丕利用群臣向曹彰施压,并打感情牌。
使得曹彰最终放弃了争夺王位,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而终曹丕一朝,曹彰也再未被启用。
如今国家有难,去求曹彰,的确令人难以启齿。
荀恽慨然道:
“江阳侯乃庄王之子,勇武过人。”
“若得他出山,何愁诸葛亮不退兵?”
曹叡默然良久,叹道:
“先父在时,多亏待子文叔叔。”
“建安二十二年,因他私自调兵,险些问罪……如今他怎肯助我?”
“大王!”
荀恽跪地叩首,“曹氏一族,同气连枝。”
“江阳侯深明大义,必不会坐视国难。”
曹叡环视群臣,见众人皆垂首不语,知已无他策,只得道:
“好罢,拟诏。”
巴蜀之地,山峦迭翠。
江阳城外猎场中,号角连天,旌旗招展。
曹彰纵马驰骋,开弓如满月,一箭射中百步外麋鹿。
左右齐声喝彩:
“侯爷神射!”
年近四旬的曹彰依旧雄健,虬髯如戟,目光如电。
他抚弓笑道:
“比起当年在漠北射雕,此不过儿戏耳。”
正说话间,一骑快马疾驰而至。
马上使者滚鞍下跪:
“侯爷!成都急诏!”
曹彰展开诏书,脸色渐凝。
左右亲信见状,纷纷围拢。
“曹叡小儿,如今知道来求侯爷了?”
部将夏侯衡冷笑道。
“当年庄王驾崩,究竟传位于谁,尚不可尽知。”
“若不是曹丕矫诏……”
参军闻言,急止曰:
“将军慎言!”
另一将领道:
“侯爷镇守江阳十余载,从未得朝廷半点粮饷。”
“今日有难,倒想起侯爷了?”
曹彰默然不语,目光投向北方。
良久,他沉声道:
“备马。”
“侯爷!”
曹彰猛然转身,虬髯戟张:
“尔等要某做不忠不义之人么?”
“国难当头,某岂能坐视?”
夏侯衡急道:
“侯爷三思!此去若胜,功高震主。”
“若败,性命难保。”
“倒不如作壁上观,待价而沽。”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倒吸了一口凉气。
什么叫待价而沽?
那不就是要曹彰当两边的摇摆人吗?
毕竟曹彰手里是有兵的。
此前说过,
从古至今,凡是带资进组的,待遇的都非常好。
像曹彰这种手里有兵的,如果能在关键时刻投靠汉军。
其百分之一百是能够得到优待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
因为只要稍微有一点政治水平的,都不可能不优待这种有实力,且有象征意义的宗室降将。
所以曹彰的决定,是非常能够影响战争局势的。
“某意已决,诸公不必再议!”
曹彰斩钉截铁地说道:
“速点一万精兵,明日出征!”
三日后,成都行宫。
曹叡得报曹彰大军将至,亲率百官出迎。
时值盛夏,烈日当空。
曹彰率军列阵城外,黑色铠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见大王仪仗出城,他翻身下马,单膝跪地:
“臣曹彰,叩见大王。”
曹叡急忙上前搀扶:
“叔父请起!”
执手细看,见曹彰风尘仆仆,甲胄上犹带征尘,不禁哽咽:
“侄儿无能,累叔父受苦。”
曹彰见曹叡眼含热泪,想起兄长曹丕,心中百感交集:
“……大王言重了。”
“为国效力,臣之本分也。”
叔侄携手入城。
宴席之上,曹叡亲自把盏:
“孤闻叔父在江阳厉兵秣马,今日一见,果然军容整肃。”
曹彰举杯道:
“臣在江阳十余年,无日不敢忘先王遗志。”
“今诸葛亮犯境,正该效命。”
酒过三巡,曹叡叹道:
“不瞒叔父,如今朝中……能征善战之将寥寥。”
“若非万不得已,孤也不愿劳动叔父。”
曹彰放下酒杯,正色道:
“大王可知诸葛亮为何派赵云为先锋?”
“请叔父指教。”
“赵云年逾七旬,诸葛亮岂不知他年老?此乃激将之法。”
曹彰目光炯炯,“他要的就是我军轻敌。”
“某料定,汉中战事,另有玄机。”
曹叡恍然:
“叔父之意是……?”
“诸葛亮明攻汉中,暗图成都。”
曹彰握紧酒杯,“吾料定诸葛亮肯定要从出兵攻打阳平关。”
满座皆惊。
曹叡手中玉箸落地:
“这……这如何是好?”
曹彰起身下拜:
“请大王授臣全权,臣愿亲率精锐,驰援汉中,兼防阳平关。”
次日朝会。
曹叡拜曹彰为都督,假节钺,总领汉中军事。
诏书宣读完毕,却见谯周出班反对。
“大王!江阳侯虽勇,然久不在朝,恐难服众。”
“且……”
“且什么?”
曹彰虬髯微颤。
谯周昂首道:
“且建安年间,侯爷擅调兵马,先王曾下诏申饬。”
“今日授以重兵,老臣恐生变故。”
曹彰勃然大怒,正要发作,忽见一人越众而出:
“谯大夫此言差矣!”
众人视之,乃是车骑将军吴懿也
吴懿向曹叡施礼道:
“昔年楚汉相争,高祖用韩信而不疑。”
“光武中兴,推心置腹于云台诸将。”
“今国家危难,正当用人不疑。”
“江阳侯忠心为国,天地可鉴!”
“老臣愿与侯爷,共往汉中破敌。”
曹彰向吴懿投去感激的一瞥,随即解下佩剑,双手奉上:
“大王若疑臣心,请收此剑。”
曹叡离座,亲手为曹彰系回佩剑:
“孤若疑叔父,天地不容!”
又对谯周道。
“……谯大夫多虑了。”
“孤之叔父,岂是通敌者也?”
遂拜曹彰为都督,吴懿为副都督。
成都拨五千人马,并曹彰一万人马。
共计一万五千人,火速前往汉中支援。
不表。
……
洛阳南宫的后苑里,春日的阳光透过新发的柳枝,洒在青石铺就的演武场上。
刘备身着常服,坐在胡床上,看着场中两个老兄弟切磋武艺。
关羽手持青龙刀,张飞握着丈八蛇矛。
虽是演练,却依然虎虎生风。
刀光矛影间,两位老将须发皆白,但身手依旧矫健。
“二弟、三弟,歇息片刻吧。”刘
备咳嗽了两声,从身旁内侍手中接过药碗,一饮而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