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抄底又开始了 (第2/3页)
“趁火打劫”——毕竟以陈氏的实力,完全可以低价压价,却选择坦诚需求,给足了对方尊重。
李福树闻言,心中暗松一口气。
华人置业之所以要出售华人行,并不是华人置业资金遇到问题,而是他们无力重建的问题;另外,他们想拿着卖掉华人行的资金,去收购另外一家企业——中华娱乐,其在中环拥有娱乐行大厦。
娱乐行的大厦,本身价值不及华人行大厦一半;更重要的是,华人置业需要控股中华娱乐50%股权,就可以控制娱乐行大厦。
华人行对香港华人意义非凡,他们不愿贱卖这栋“精神地标”。
见陈文胜态度坦诚,李福树也收起顾虑,坦诚回应:“华人行确实到了必须重建的阶段,只是眼下市场低迷,我们实在无力支撑。平安投资愿意接手,既能让这栋楼发挥更大价值,也能了却我们的一桩心事。价格方面,华人行地处中环核心,占地约 1.8万平方尺,1972年巅峰时中环地价最高达 1.2万港币/平方尺,即便现在行情不好,它的稀缺性摆在这,抗跌能力远超普通物业。”
这番话既是在阐述华人行的价值,也是在为报价铺垫。
李福树顿了顿,报出心理价位:“我们希望成交价能达到 1.6亿港币。”
陈文胜闻言,没有立刻反驳,而是拿起桌上的物业资料,缓缓说道:“李生说的是实情,华人行的历史与地段,确实值这个价。但眼下的市场环境,不得不考虑——1972年的巅峰地价早已是过去式,现在中环写字楼空置率上升,租金同比下跌 30%,重建还需要投入至少1.5港币。我们拿下后,不仅要承担收购成本,还要砸重金重建,短期内很难盈利。”
他放下资料,给出己方报价:“1.5亿港币。这个价格,按占地算,每平方尺约 8333港币,相当于巅峰时的 70%左右,既考虑了当前市场的低迷,也尊重了华人行的历史价值。对我们而言,这是合理的投资成本;对华人置业来说,也能在市场低谷期收回一笔可观的资金,缓解现金流压力。”
一旁的冯秉芬忍不住插话:“陈生,1.5亿确实偏低了。你看这样,1.6亿,我们马上配合办理所有手续,并且承诺在过户后 3个月内清空租户,不耽误平安投资的重建计划。”
他知道,陈氏家族不差钱,更在意效率,主动提出“快速交接”,既是让步,也是希望促成交易。
陈文胜略一思索,心中已有决断。
他清楚,1.6亿港币虽比预期高 1000万,但相较于华人行的长期价值,这点溢价微不足道。
而且快速交接能让平安银行尽早入驻,省去后续与租户谈判的麻烦。他当即点头:“好,就按 1.6亿港币成交。希望我们双方尽快敲定合同细节,争取一个月内完成过户。”
李福树与冯秉芬对视一眼,均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这个价格虽未达到巅峰时的水平,却远超他们在市场低迷期的预期,更重要的是,华人行交到陈氏家族手中,他们放心——陈氏不仅有实力让这栋楼“焕新”,更懂得尊重它的历史意义。
谈判敲定后,双方迅速进入合同起草与审核阶段。整个过程异常顺利,没有出现常见的商业谈判“拉锯战”。
在1974年初,香港股市曾一度出现技术性回升,但力度不大。 1月21日后,在高油价及英国工党上台等连串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恒生指数又由592.86点反复下滑,且不断是在‘探底’。
到了4月初旬,恒生指数已经剩下420点。
针对此时股市内外交困、疲不能兴的情况,《东方日报》的股市评论专栏这样说:由于石油价格高涨,一切必需品的价格也持续上升,金融市场的波动,更显示了通货膨胀的走势,仍没停下来。在银纸(货币)贬值的情况下,股票的价值自然比不上1972年。如果按实际价值计算,平安指数就算回升至60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