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亲事 (第1/3页)
“骁骑营已立,还需一位千户统筹全局。”
金色的日月战旗之下,李骁面向所有学生兵,沉声喝道:“李书荣!”
“末将在!”
一旁的李书荣立刻上前一步,身姿挺拔如松。
他此前作为考核监督官见证了学生兵的实力,也早已经得到了李骁的知会,此刻的眼中满是激动与期待。
“本王任命你为骁骑营千户,全面负责骁骑营的训练、作战与日常管理,你可有信心担此重任?”李骁语气严肃,目光紧紧盯着李书荣。
“末将有信心,定不辜负大王信任!”李书荣重重右手重重抚胸行礼,声音铿锵有力。
“好!”
李骁又抬头看向学生兵们,大声说道:“本王命令,免去武卫军百户李书荣职位,任命为骁骑营千户。”
说罢,李骁走上前,将那面象征骁骑营荣耀的黑色日月战旗递到他手中。
“此旗在手,便代表本王的意志,骁骑营是大秦的新血,你要带好这支部队,让它成为北疆军中的尖刀!”
“末将领命!”李书荣双手接过战旗。
任命完千户,李骁又开始宣读百户任命:“任命王锐、周恒、吴烈、郑峰、赵岩、孙毅为骁骑营百户,即刻到任!”
六道身影迅速从武卫军队伍中走出,齐齐躬身领命。
“末将遵命!”
“誓死效忠大王!”
这六人皆是二十岁左右的年纪,身着黄底红边甲胄,面容虽显年轻,眼神却透着久经沙场的沉稳。
他们都是李骁的心腹,有的甚至在孩童时期就跟着李骁,由李骁亲自教导战术谋略与新军纪律,以及作训方法。
东征之战中,他们更是冲锋在前,立下不少战功,早已是都尉军衔,完全有能力担起百户之职。
“你们跟随本王多年,知晓本王的作战风格与治军理念。”
李骁看着六人,语气满是郑重:“骁骑营的士兵多是年轻子弟,你们既要教他们实战技巧,更要将大秦军人的忠诚与纪律刻进他们骨子里,明白吗?”
“末将遵命。”六人齐声应道,声音坚定有力。
紧接着便是都尉任命,都是出身武卫军的年轻一代,皆是随李骁东征、与敌人面对面血战过的亲卫骨干。
被点到名的亲卫们纷纷出列领命。
而就在众人以为都尉任命即将结束时,李骁又补充道:“除此之外,金州武备学堂的陈牧之、穆英、张哈图,大漠武备学堂的前三名学生,也直接任命为都尉。”
此言一出,广场上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
众多学生军纷纷羡慕的看向陈牧之三人。
他们都还是新兵的时候,这三人竟然都能和老兵一起当都尉了。
不过倒也没有人不服气,毕竟这三人乃是三百多学生中的佼佼者。
陈牧之三人听到任命,又惊又喜,连忙走上高台,对着李骁抚胸行礼,齐声说道:“谢大王信任。”
“学生必誓死效忠大王!”
李骁看着三人,语气温和却带着郑重:“你们虽在实战考核中表现出色,战术素养与纪律性不输老兵,但毕竟没有经历过真正战场的残酷。”
“给你们这个职位,既是奖励,也是考验。”
“往后要多向老兵学习实战经验,尽快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军官。”
“末将定不负大王所望。”三人再次躬身,眼中满是坚定。
随后,李骁让人取来早已准备好的奖励。
两名士兵捧着托盘上前,托盘上摆放着三把镶金骑兵刀与十个精致的千里眼。
李骁拿起第一把刀,递到陈牧之面前:“此刀为我秦军制式军刀,武戎刀。”
“刀身一面刻‘武戎’,象征军人的使命;另一面刻‘成功,成仁’,代表军人的气节与荣耀。”
“你是金州学堂考核榜首,这把刀赐予你。”
“望你再接再厉,为我大秦立下不世功勋。”
陈牧之双手接过带鞘的骑兵刀,忍不住握紧刀柄,心中满是自豪。
紧接着,李骁又将另外两把刀分别授予穆英与张哈图,三人持刀而立,引得周围学生们阵阵羡慕。
随后,李骁又命最终考核的前十名学生上台,亲自赐予他们每人一个千里眼。
他打算将此授刀仪式作为惯例延续下去,金州和大漠学堂的每一批毕业生中的前三名和前十名,都会由李骁亲自授予骑兵刀和千里眼。
这两者都寓意着指挥权,是李骁赐予他们的荣耀,也是对他们的未来期望。
至此,骁骑营的框架已完全搭建完毕:李书荣任千户,六名武卫军出身的都尉任百户。
十余名亲卫骨干与两所学堂的六名优秀学生任都尉,其余优秀学生担任什户。
只待从民间征召的五百余名青年到齐,一千两百人的骁骑营便能正式建立。
“新军!”
看着骁骑营的框架逐渐清晰,李骁的思绪不禁飘回了多年前。
当初,他第一次指挥对葛罗禄人的战斗之时,面对疯狂的四堡联军,他无动于衷。
只因为,这便是这个时代军队的本色,野蛮、混乱,贪婪,仅凭血气之勇作战,战后疯狂的发泄兽欲,没有任何人能轻易改变。
那个时候,李骁便想过要建立一支全新的军队,一支有纪律、有战术、有信仰的新式铁军。
但当时的情况,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没有稳定的根基,没有充足的粮饷,没有足够的威望,连自身安危都需时时提防,建立新军就是找死。
如今,十年过去,他从金州少年成长为秦王,终于将当年的想法变为了现实。
想到这里,李骁眼中闪过一丝感慨,随即又被坚定取代。
骁骑营,只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的五天,李骁一直留在学堂营地,亲自主持骁骑营的改编。
从制定新的训练科目,到划分各百户的职责范围,再到协调老兵与学生兵的配合,每一个细节他都亲自监督。
确保骁骑营从一开始就朝着“新军”的方向发展。
闲暇之余,他还检阅了学堂另外两期学生的生活与训练情况。
第二期的学生大多是他出征前见过的,如今已褪去稚气,能熟练完成基础的骑射与体能训练。
而第三期的学生年龄更小,大多是七八岁的孩子,对李骁这个“大王”完全陌生,见到他时,既好奇又带着几分怯意。
李骁没有摆大王的架子,而是走进他们的帐篷,翻看铺盖是否厚实,询问每日的伙食是否能吃饱。
在训练场,他拿起一个孩子的短弓,手把手教他调整姿势。
在课堂上,他还抽查了几个孩子的识字情况,看到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