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血色前夕 (第2/3页)
虎贲,以这些虎贲的阅历与掌握的技巧而言,不管是领兵或施政治民,都会存在不足。
这就是逢战必胜带来的恶果,哪怕赵基有意识的剔除不适合领兵的军吏,可持续胜仗之下,就连赵基也无法客观、公允的评价一个常胜军吏其军事水平背后的道德认知。
就此刻而言,西州以外的降将势力、诸胡义从反而成了赵氏可靠的支柱力量。
赵彦也生出这样的认知,可是这次清洗河东人后,回过神的西州吏士又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这个暂时只能拖着,时间会像水浪一样抚平河中石块的棱角。
赵氏终究缺乏那最高级的正统大义,此刻赵彦能做的就是将暴露出来的隐患、毒瘤尽可能割除。
所以卫觊的保守提议,直接被赵彦否决。
已经从云端跌落的河东人,哪怕安置在晋阳附近的东岸……这些人难道还会心存感激?
现在的问题就是内部杀的太少,以至于犯错的吏士遭受一点惩处就哀声怨道,仿佛活不下去要跟你同归于尽一样。
唯有反复杀戮,才能让免死、重罚的吏士民众生出应有的感激!
刀,始终握在赵基手中,这是谁也夺不走的东西。
若是以前单纯依赖西州人,那西州人这个集体组织也能呼应许都天子的号召,做出罢免、抛弃赵氏的选择。
可惜的是从一开始,赵基就信不过天子、公卿,也信不过虎贲、虎步军,通过俘虏、解救出来的汉边民、混血组建了亲兵侍卫、义从部队。
赵基的军中话语权就是这样一点点铺垫而来的,当初虎贲内的五曹八屯体系,再到三省制度……都只是过渡,这些幌子之下,赵基控制的侍卫亲军随着战争不断扩张,最终拿走了主要股份。
现在河东人响应叛乱,或知晓听闻后持中立态度,原因无非就三种,第一种是真的忠诚于汉室,得到天子诏令后就敢动手的忠汉行动派。
第二种是为了河东人的利益着想,第三种就是永远数量上最多的那种中立派。
对待这些人,赵彦想到的最佳手段就是
杀。
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可问题是赵基本人不赞成这么大规模的杀戮。
河东人追随赵氏以来,在外征战四年……可能征战过程中伤亡的人口,还比不上这轮赵氏反击形成的清洗。
赵基不赞成杀,还有个问题,那就是赵基、赵彦的对外形象问题。
此前几乎都是对外战争,赵基对军事敌人与反对派公卿表现出了残酷、狠厉、坚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