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两处宴会(下) (第2/3页)
立即赶到了君士坦丁堡,他是未来皇帝的舅舅,无论是在君士坦丁堡,还是在基督徒国家,比起其他人,他都更有摄政的资格。
只是杜卡斯又怎么允许囊中之物被他人轻易攫取,双方争斗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期间甚至有几次还联合起来,击退了另外几股想要染指权力的势力。
不过,原本安条克大公博希蒙德是没有什么胜算的——亚历山大二世还小,小到无法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力量,而且对于这个不怎么熟悉的舅舅,他也无法付出全部的信任。
君士坦丁堡的人们或许会支持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摄政者,就如同他们想要一个骁勇善战的皇帝一样,阿历克塞正是因为出色的身手以及卓越的军事才能才会被杜卡斯家族看中的——他之前虽然没有什么辉煌的战绩——毕竟每次出征的统帅都只能是皇帝,但总要比之前随着曼努埃尔一世出征没多久,就被突厥人击溃,更是被焚烧了几乎所有攻城器械,导致军心沦丧的安条克大公来得好。
但这样的状况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呼召落地后产生了一些变化,狡猾的安条克大公托人辗转数次,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一世牵上了线,虽然博希蒙德的家族作为阿普利亚和卡拉布利亚的主人,还曾与巴巴罗萨打过仗,但这并不妨碍腓特烈一世对安条克大公的卑躬屈膝感到愉快。
而在腓特烈一世接受了安条克大公博希蒙德而非摄政者阿历克塞的邀请后,两者的立场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腓特烈一世这次率领的大军约有三万余人——虽然号称十万,而真正能够作战的人约在一万五千名左右。这个数字在后世人看来,似乎并不出奇,但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一个庞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数目了。
毕竟当初曼努埃尔一世与阿尔斯兰二世决战时,倾全拜占庭之力,也只有两三万人,其中还包括了民夫。
而因为争夺权柄的关系,君士坦丁堡已经发生了数次或明或暗的战争——杜卡斯家族也不敢随意地将所有的力量用于填补曼努埃尔一世留下的空白。
即便皇帝的宿敌阿尔斯兰二世已经借这个机会侵吞了不少原先拜占庭帝国的土地。
阿历克塞正左右为难,他当然不会畏惧战斗,他原本就是一个军人,但他不得不考虑杜卡斯或者说他衰弱下来之后会不会被其他人趁虚而入——譬如他身边的安条克大公博希蒙德。
腓特烈一世的到来却让他见到了一丝希望,拜占庭皇帝雇佣这些基督徒骑士为自己打仗,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著名的瓦兰吉卫队的士兵就来自于北欧和英格兰——这次他们也只是借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手去打击自己的敌人而已。
反正腓特烈一世的大军是必然要经过罗姆苏丹国的,除非阿尔斯兰二世能够忍受这份屈辱和威胁,不然的话,一战绝对无法避免。
虽然若是他提出这样的要求,帝国的国库必然要经受考验,但失血总比缺失肢体来得好。只是他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安条克大公博希蒙德的劣势就立即就变成优势,同为基督徒骑士,同为为天主作战的领主,他是他才是那个最有可能获得腓特烈一世青睐的人。
至少在这场谈判中,阿历克塞无法将他排除在外。
为此,他们不得不保持暂时的和平,而安条克大公博希蒙德也终于可以将自己的触手伸入君士坦丁堡,他们讨价还价许久,阿历克塞不得不给予安条克大公博希蒙德“至尊者”的名头。
在希腊语中,至尊者的意思是高贵的统治者,这是由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创造的称呼,为的是感谢他的兄长伊萨克让出了王位,但这个头衔并不具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仅代表持有者与皇帝足够亲密,而且在等级序列上次于专制君主。
阿历克塞虽然只有着首席显贵的称号,却在杜卡斯的家族支持下,掌握着真正的权力。
站在他身后的,当然就是拜占庭的贵族和官员们,同样的,在安条克大公的身后,也有不少基督徒骑士和官员——他们都是在皇帝迎娶了安条克的玛丽后,被逐渐引入宫廷的。
即便安条克的玛丽现在已经成为了石棺中的一具枯骨,但也不妨碍他们继续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斗。
腓特烈一世便在这心怀鬼胎的两人的引领下踏入了厅堂。
原本在宝座上端正坐着的亚历山大二世,相比起前呼后拥的皇帝腓特烈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