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父皇施恩,师傅剖析 (第3/3页)
袁易适才那番回禀有些长,饶是他记性不差,也未能完全记住。于是,他请袁易复述了一遍,还特意用笔记下,确保可以无错漏地禀明泰顺帝,方告辞复命去了。
送走了任辟疆,袁易复又回到“立身斋”。
雨声未歇,淅淅沥沥,敲打在屋檐之上。
林如海向袁易投以探询的目光。
袁易将方才任辟疆代圣上传话,以及自己如何回奏诸位师长情状,细细向林如海述说了一遍。
林如海凝神听完,抚须轻叹道:“圣上此举,意蕴深长啊。显是因四爷今日在太上皇跟前那两番奏对,深惬圣心,龙颜大悦之下,竟迫不及待欲施恩于师门。此乃旷世恩典,亦可见圣上对四爷期许之深。”
袁易顿了顿,问道:“以先生之见,任侍卫将我这番回话禀明圣上后,父皇会提拔哪位师长?或是哪几位?”
林如海略一沉思,缓缓道:“依下官愚见,屈总宪大人(指屈泰)目下已贵为左都御史,位高权重,其子屈继善先生又已蒙圣上特简,未经庶常馆便授了翰林院编修,更擢为日讲起居注官,圣眷正隆,前程自有其坦途,似无须借此机会再加恩典。至于下官……”
他微微一笑,续道:“下官执教日浅,虽蒙四爷抬爱,恐亦难骤得超迁。下官寻思着,此番圣恩,多半要着落在房庭训先生身上。”
袁易颔首:“先生所见,与我不谋而合。却不知父皇会如何提拔房先生?”
林如海精神一振,详细分说道:“四爷明鉴。房先生目下仍是庶吉士,此职非实官,乃‘观政进士’,在翰林院庶常馆修习,虽号称‘储相’,究系候补学习之身。依常例,需三年学满,经‘散馆考试’后,优者方留馆,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或检讨(从七品);次者则分发科道或部院任职。”
林如海语气肯定:“房先生虽年已不惑,然圣上必不会将其外放道员、知府。盖因房先生乃纯粹词臣出身,毫无地方行政之经验。若骤然外放,虽是品级擢升(道员正四品,知府从四品),却也使其远离了中枢清要之地。”
林如海继续道:“故而下官揣测,圣上多半会特旨令房先生提前‘散馆’,破格超擢,直接授以翰林院侍讲或翰林院侍读之职,此二职皆系从五品,乃翰林官体系中承上启下之职,专司讲读经史,论撰文章。以其‘皇子师’之经历授此职,名正言顺,高度契合。由庶吉士一跃而为从五品侍讲或侍读,已是连越数级,恩宠异常,然因其仍在翰苑清流体系之内,又不至于显得过于突兀,合乎情理。”
袁易听得专注,不禁追问:“若房先生果真授了翰林院侍讲或侍读,后续又将如何?”
林如海微微一笑,眼中闪着洞察的光芒:“此后路径,大抵有三。其一,入上书房授读。然四爷您并非于上书房读书,此路可能性稍小。其二,如下官一般,专司教导四爷您。然四爷已有下官在此,再派一员,似无必要。故而,下官窃以为,第三种可能最大——那便是,入值南书房!”
“南书房?”袁易目光一闪。
“正是!”林如海语气加重,“南书房非翰林出身者不得入内。入值者名为‘翰林’,实为天子机要秘书,日侍宸衷,参与起草诏书,承命撰文,地位之清贵,接近之便利,权势之隐赫,非外廷所能想象。将房先生放入南书房,既能随时顾问,亦是圣上对其才学之肯定与信赖。”
林如海意味深长地顿了顿,又继续道:“若房先生入值南书房后,谨饬当差,才具得以施展,加之有四爷您从旁扶持,其日后之升迁速度,必将远超同侪。至于再往后如何晋身……下官此刻,便不必多言了。”
袁易听罢这一番抽丝剥茧、洞悉官场脉络的详尽分析,不禁赞叹:“先生真乃洞明世事!此番剖析,入情入理,透彻无比。房先生若得知,亦当感佩先生知人之深。”
林如海忙谦道:“四爷过奖了。下官不过是在宦海沉浮多年,略知些朝廷用人的规矩与门道罢了。究竟圣意如何,尚需静待纶音。”
然而,袁易心下明了,林如海这番推测多半会应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