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珠港初入 (第1/3页)
船行的第一日,用过晚餐之后,三人沿着甲板散步。葛自澹说道:“珠港那边说话的口音难懂,你多半一时也听不大明白,然这也是国内方言的一种,自然就没有什么通识读本这一说了。慢慢听,慢慢讲吧,和余斛这边差不多,能懂不能懂的,也不强求,就是个积累的功夫。至于说他们那边的官方语言,是格里斯语,这个倒是有通识读本,而且也很有用,倒是可以先备下。只你现在就接触的话,有点多余,毕竟后面初教的时候,学校里是要专门学习的,日常里,珠港当地人也是以他们当地的语言为主,说格里斯语反而很少。毕竟也只是一门语言而已,目前的学业任务也够多的了,这个暂时先放放,正式学起的时候再说,也可以往后面多学一些。西洋的国家很多,格里斯语只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另外还有不少,所以他们的语言种类繁多。不过其中也就只有几个主要的国家影响比较大,语言传播的范围要广一些,日后你只要把那主要的几种语言有所掌握就行,也没必要全面通识,不过这是日后比较远的事了,到时候再说也不迟。”
“先生,我都记下了。”
客轮在大海上航行,而随着愈往南方去,气温也随之变得越发的暖和起来。先是冻手冻脚的感觉逐渐的消失,厚厚的冬装捂在身上已不合时宜,而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身上的衣服实是一减再减,棉服已经褪下,厚重的外衣外套也渐次离身。而在第五日快到午时时,客轮终于抵达珠港,离船登陆之际,此时的气温甚至有初秋的感觉,虽然衣衫单薄,毒辣的太阳晒得人大汗直冒,稍稍有些酷热的意思。身着夏装的亨亚日原本有些担心是不是少了点的,这下就再也没感到有什么不合适的。只如此,却是辛苦了谢明宇。离家初时,亨亚日见谢明宇收拾的行装居然甚少,一个行包还空着半截,这其中还包含有先生送给杨家的礼物,感觉甚是奇怪;不成想这下了船,衣服褪下后却成了累赘,还得另寻一个行包才能勉强装下,不过好在这些也都早有所准备。看来先生和明宇叔不应该是第一回遇到这种情况了,也是手熟的紧,亨亚日心内想着。同时他也感觉到这世界实在是再奇妙也不过了的,在这不算短的行程中,从厚厚的冬衣,到夏装,不过三五日之功,仿似几个季节更替,气温的梯次变化令人印象深刻,而就余斛和珠港的纬度而言,愈加往北又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大抵是出发前,葛自澹给杨彦之去了电报还是怎的,当三人下船出得码头的时候,杨彦之一行人正在码头外等。见到三人后,杨彦之让身边的人去接过谢明宇手中的行李,他自己则先是给了葛自澹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又和谢明宇握了握手,最后拉着亨亚日的手,招呼大家往不远等候的马车行去。
一行人汇合之后,分乘了两辆马车次第而去,杨彦之和葛自澹乘坐了第一辆,谢明宇和亨亚日再加上他们携带的行李,乘坐了第二辆。马车一路前行,亨亚日坐在车上,一路打量着这沿途的景物。珠港明显也是因港而兴的城市,只是和和那国的江户港和离高的津门港明显不同,它却是纯粹因商贸而繁荣,南来北往,从海外众多地方汇集天下的财物再往大陆内地输送,然后再收集大陆内地的各式各样特有的财物再输送往世界各地。因着世界各地的人来往汇集,除了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建筑外,还分布有各具特色的各式建筑,当然最多的还是当地原始风貌的居屋。看着房屋的样式,亨亚日有眼熟之感,然城市间的道路却算不得宽阔,大部分城市间的道路上都铺设有城市轻轨的轨道,行车途中也多次听得叮叮当当的电车在街头穿行。
珠港的整座城市并不太大,城市的一端还有一些算不得太高的小山,城里也多是山地,地势高低起伏不定,只得临海一面形成的一小片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城市大多由此展开。车行了大约半个多小时,在大街小巷里穿行之后,终于停在了一座宅院前。这宅院看样子应该建设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样式却是古色古香的,复古的意味十足。一行人在宅院前下了车,杨彦之带领大家往里进,看门的人大约是见到屋主回来,赶紧大开中门,一行人就簇拥着进了院子。
一入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大大的照壁,照壁前摆放了些应景的物件,既有盆栽,又有各种嶙峋的石头,照壁上除了刻有文字外,还绘有一副开门迎客图,青松、瑞兽、童子一样都不少。这种制式的东西在德安府老家却从未见过,亨亚日之所以知道,是从书上见到过说有些建筑中有这么个东西,如今结合实物看后,心里对照壁的具体形象总算是落在了实处。这种样式的建筑在南方多见,其它的地方就不多见了。照壁分割了道路,杨彦之引着众人从左边往内而行,里面却是院落的大广场,广场最远端的东西两侧依墙而设的是花圃,再往内是层次分明盆栽,正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假山喷泉形成的圆形水池。水池起沿,而其往外一直辐射到两侧盆栽的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