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观山海 (第1/3页)
这一枚玉简,入手温润,其上纹路雕刻极为古朴,看起来已经很有年代了。
当时在辛山的洞府,宋宴随意一扫,便决定将它拿回来。
它其中的内容,讲的是与妖怪、灵兽有关。
其遣词造句,行文风格,让宋宴倍感熟悉。
很多年之前,在灵源泽夜市,他曾经从邵思朝的书摊上,买过一部典籍,名为仙道风物全传。
那是一部描绘此方人间修仙世界中,各种各样奇闻轶事的典籍,其中记录了许许多多,天南海北的神秘传说。
当时的仙道风物全传是没有署名的,不知道著作者是哪位前辈,姓甚名谁。
但从行文上来看,这一枚玉简中的内容,与它非常相似。
所以宋宴猜测,也许这两部著作,也许出自同一个人之手。
在这一枚玉简之中,有一小段开篇,主要是讲述为什么编著这一部典籍。
这一段开篇的最后,留下了一个名字。
梁泽散人。
宋宴自然是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的,这也再正常不过。
修仙界中,大家最关注的都是功法、道术,再不就是丹药、炼器。
即便有人喜欢看这些奇闻轶事,也多是闲暇之时随意翻翻,很少会特别关注编者姓甚名谁。
宋宴将神念沉入其中,细细看来。
随意读下几行,一股扑面而来的山水意趣便将他包围。
没有晦涩的功法口诀,没有道诀的灵力运行,更没有对修行境界的孜孜追求。
开篇,便是一段如同老友闲谈般的自述。
“余幼时观星,常思寰宇之广。少年游历,每叹山河之奇。”
“世人汲汲于长生大道,争逐于法力高低,可梁某才疏学浅,胸无大志,独爱这天地间一草一木,一虫一兽之灵秀。”
“朝饮晨露于东山之巅,暮听猿啼于西壑之涧。风花雪月,鸟兽虫鱼,皆可为师友,皆以慰平生。”
“大道无形,或藏于芥子之间,何必只向丹鼎炉火中苦苦寻觅?”
宋宴看得入神,这位梁泽散人的志趣,与他所知的绝大多数修士截然不同。
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与对人间自然的赤诚热爱。
他不谈境界,不论神通,只言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与喜爱,这份纯粹的心性,让宋宴心有所感。
仿佛这隐隐约约,透过文字便能看到一个悠游于山水之间,洒脱不羁的身影。
继续读下去,宋宴了解到,《观山海》是梁泽散人诸多著作中最为特殊的一部。
特殊的点,却不只是它描绘的内容是这世间的妖怪。
根据梁泽散人的描述,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人族、妖族之间的关系远非如今这般界限分明,彼此戒备。
强大的妖怪占据灵山大泽,弱小的精怪栖息于山林水涧,与人类修士的聚居地往往交错毗邻。
虽有摩擦,但更多的是井水不犯河水,甚至不乏彼此敬重、互通有无的例子。
甚至于,有不少修士知道或是听说过在这世间某处,存在着一个传说中的妖族圣地。
也就是山海间。
关于它的传说在修士间偶有流传,充满了神秘色彩,被视为妖族的起源祖地。
而梁泽散人,显然不属于“听说”的那一类。
他笔锋一转,带着几分得意与感慨,讲述了一段堪称离奇的经历。
他说,他去过山海间。
是不是吹牛暂且不提,即便这个人是编造的,宋宴也想看看,他会把山海间编成一个什么模样。
据他所说,山海间缥缈难寻,寻常修士根本就不可能找到通往山海间的方法。
而梁泽散人在玉简中写道,能够窥得山海间的绮丽风貌,完全有赖于他的一位挚友“风淮”。
这位好友风淮是他在游历天下山水灵秀时,结识的一位性情豁达,修为深不可测的大妖。
他们因对自然之道的共同痴迷而结为至交好友。
梁泽并不知晓风淮是什么样的境界,岁数几何,同样他也没有跟风淮提起过这些。
两个人都不在乎,只是因为志趣相投,便成为挚友。
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