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第二步:覆海!破晓 A220 EUV光刻机,陈总的新筹码! (第2/3页)
地宣布下一道指令。
令人紧张的时刻到来!
这是星源科技驯服的第一头猛兽——磁约束放电激发等离子体光源(MCDE-EUV光),即将被唤醒!
如果一切正常,它将用“电磁场”代替“激光”作为激发和约束等离子体的手段,进而获得微弱的、波长为13.5纳米的极深紫外光。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主监控屏上,一个原本平坦的基线,微微跳动了一下。
随后,一个虽然微弱但清晰可辨的信号峰值,顽强地升了起来!
“有信号了!”一名年轻的研究员忍不住地喊了出来,声音因激动而变得有些失真。
大家心里清楚!
第一台EUV光刻机对华国的重大战略意义!
几乎在同一时间,位于光路末端的EUV功率探测器,传回了第一条数据:107瓦!
一个在ASML看来早已被甩在身后的数字,此刻却让整个控制室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
许多人下意识地拥抱在一起,眼眶瞬间红了。
林南感觉自己的手都在微微颤抖,于是紧紧抓住栏杆,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陈延森倒是心态平稳,他抬手压了压,控制室里的欢呼声很快平息。
“提高功率档位!”陈延森继续说道。
EUV光刻机的功率直接决定单位时间内的晶圆处理数量,每一次曝光都需足够的EUV光能量触发光刻胶的光化学反应。
若光源功率低,需延长单次曝光时间或增加脉冲次数,才能满足能量需求,导致单晶圆处理时间变长。
比如200W功率的机型每小时可处理约125片晶圆,而250W机型可提升至每小时170片,产能提升近40%。
技术差一点,就是差了一大截!
而且功率越高,单位晶圆的光刻成本就越低,规模化优势就越强。
闻言,林南立刻收敛心神,右手在控制台上快速滑动,目光紧盯着功率调节界面:“收到!当前目标档位220瓦,升压速率已调至安全阈值,避免等离子体不稳定。”
控制台屏幕上,代表光源功率的数字开始缓慢爬升,每一个数值的跳动,控制室内的呼吸声就跟着沉重一分。
137瓦、168瓦、214瓦……
当数字稳稳停在220瓦时,林南立即看向一旁的光源稳定性监测曲线。
那条代表等离子体约束状态的绿色线条,始终保持着平稳的波动,没有出现任何异常的尖峰或骤降。
系统运行稳定!
“功率稳定在220瓦!等离子体约束状态良好,没有出现能量泄漏!”
林南的声音比刚才响亮了几分,紧绷的肩膀也稍稍放松了一些,脸上绽放出一抹旁人看不见的灿烂笑容。
作为国产第一台EUV光刻机的核心研发人员,那是妥妥能登上教科书、评院士、留名青史的人。
他连忙深吸了一口气,强行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陈延森微微颔首,转头看向章延杰:“光学系统同步适配,检查光束匀化效果。”
章延杰立马调出照明光学模块的实时数据,屏幕上弹出一组光束截面分布图。
淡紫色的光斑均匀地覆盖在模拟掩模区域,边缘没有出现丝毫能量衰减的阴影。
“陈老师,光束匀化度99.2%,符合220瓦功率下的光学适配要求,成像光学系统已完成自动对焦校准!”
章延杰扬声回应道。
这一次,控制室内的骚动比方才更加明显。
有人悄悄抹了把眼角,还有人用拳头轻轻捶了下桌面。
从107瓦到220瓦,不仅仅是数字的提升,更是证明他们的MCDE-EUV光源既能“点亮”,也能在更高功率下保持稳定,这意味着量产的可能性又近了一步。
功率是制约工艺节点的重要因素!
制程微缩需实现更小的线宽和间距,要求EUV光具备更高的光学对比度,而功率是对比度的核心支撑。
220瓦的稳定功率,足以满足7纳米制程的芯片生产所需。
陈延森嗯了一声,接着吩咐道:“准备晶圆台与掩模台同步测试,加载测试晶圆,按28纳米制程参数设置曝光程序。”
汪象朝马上响应:“测试晶圆已通过机械臂送入预对准工位,掩模台已加载28纳米标准电路掩模版,同步精度校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