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回:宫廷新主立,政策大调整 三 (第3/3页)
理政务、接见大臣之所,殿内装饰极为奢华。地面铺设着光洁如镜的大理石,墙壁上挂着一幅幅精美的丝绸壁画,描绘着大唐的山河壮丽和百姓的安居乐业。巨大的朱红色立柱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金龙,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殿中央,摆放着一张用珍贵的紫檀木制成的龙案,案上摆放着文房四宝以及各种奏章。
李柷坐在龙案前,静静地思考着。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登基大典上百姓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以及大臣们或坚定或疑虑的面容。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振兴大唐的重任,而丝绸产业,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他轻轻翻开一份关于丝绸产业的奏章,奏章中详细记载了长安及周边地区丝绸产业的发展状况。长安,作为大唐的都城,丝绸产业极为发达。城内的东市和西市,是丝绸交易的主要场所。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长安的城墙上,东市和西市便热闹起来。丝绸商人们早早地来到市场,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丝绸制品,有色彩斑斓的锦缎、轻薄柔软的纱罗、精致华丽的刺绣,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长安的郊外,分布着众多的丝绸作坊。这些作坊规模不一,有的只有寥寥数人,凭借着简单的织机和精湛的手艺,生产出高品质的丝绸;有的则规模宏大,拥有上百台织机和数百名工匠,分工明确,从蚕桑养殖、蚕茧采集,到丝绸织造、染色加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作坊内,织机的声音此起彼伏,工匠们忙碌而专注地工作着,他们的双手在丝线间穿梭,仿佛在编织着大唐的繁荣与希望。
李柷还记得,小时候跟随先帝出游时,曾亲眼目睹过丝绸作坊的生产场景。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他和先帝一行人来到了长安郊外的一处丝绸作坊。作坊内,热气腾腾,空气中弥漫着蚕丝的清香。工匠们熟练地操作着织机,五彩的丝线在他们的手中交织成美丽的图案。年幼的李柷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他好奇地看着工匠们的一举一动,心中充满了对丝绸的热爱和对工匠们智慧的敬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