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 儿臣有一计 (第3/3页)
刘岐暂时退去,青坞也被内侍引去侧殿暖阁中压惊歇息,皇帝只留了少微单独说话,询问先皇托梦垂训黄河水患之事。
皇帝难得叹了口气,似有些疲惫:“并非是朕不顾黎民,实是有心无力,只怕顾此失彼……”
少微抬眼:“陛下,淮阳国郑氏乃豪强,如今兵败,收缴之下,必有许多俘兵钱粮可用。”
“这些俘兵钱粮要用来平定梁国之乱。”皇帝声音缓慢:“梁国不是那么好打的,总要做长远打算,兵粮若后继无力便是大患……朕答应你,也愿遵从先皇垂示,若梁国之乱平定,必会立即着手治理黄河水患。”
对如今的局势而言,这是皇帝所能给出的最大程度重视与承诺。
梁国富庶强大,此一仗注定不好打,同时更要提防其他诸侯国伺机作乱,所以派往梁国的援兵也要再三思量,这也是太子不敢轻易下决定的原因之一,太子怕京畿防御空守。
皇帝很清楚,太子不敢冒险,畏惧担责,欲寻求更稳妥的办法,却又没有像样头绪,于是迟迟无法决断。
今日六安国奸细败露之事,更是敲响一记警钟。
就连刘赐这样的酒囊饭袋都敢起了心思,其他诸侯王又岂会安分守己?
如今他这个皇帝尚在,那些人还有些畏惧,可若他死了呢?是啊,他是会死的,他已不得不承认自己会死……
他死之后,凭刘承近日监国处事的姿态,要如何压制这些双眼冒着绿光的蛰伏豺狼?
就算杀了芮泽,刘承难道就可顷刻具备抵御这些贼子的本领决断吗?
若是换作五年前,他本不必有此等忧虑,可如今这样的局势……
五年前……
回忆彼时,皇帝忽有些恍惚。
那时眼见异姓诸侯王一个接一个被清算,大局收拢,他雄心勃勃,脊背笔直,畅想即将开启的雄伟大业,可怎么就变成了这样?
国师的预言再次回荡在脑海——
皇帝看向跪坐殿中答话的少女。
天机亦是挽救局势的转机,眼前少女确实担得起转机二字,自她出现在京师,便在影响着局势人心,大局受她牵引,祝执之死、预言旱灾、撤兵匈奴、妖道、梁国、六安国……以及许许多多他未必察觉到的事件推动。
天机玄妙,乃天赐无上宝器,但在天机牵引出的转机之前,君王才是能做下最大决策的人。
此一刻,皇帝心间有一道声音格外清晰:从今时起,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至关重要。
太子恐惧于担责,他亦有他的恐惧,他决不能让这江山分崩离析。
刘岐折返时,周身有淡淡血气萦绕,后方跟着郭食。
刘岐踏入殿中,未再返回龙案旁,顺势在少微身边跪坐,面向上首,捧起一卷沾着血迹的绢帛:“父皇,此人供述同党十余人,皆为京中暗线。”
内侍将供述接过呈上。
皇帝过目罢,面上已无起初起伏,只是冷笑:“十余人,倒不算太多。”
从家人子到内侍,再到宫外衙署里的小吏。
他清洗过太多来自各处的暗桩,因此才有这句带些讽刺的“不算太多”。
但哪怕只有一人,胆敢将手伸进宫中,此异心便罪同谋逆,理应夺爵除国。
换作从前,一道治罪圣旨降下,无需分毫犹豫,然而此时牵一发动全身,要提防狗急跳墙,招来更多兵祸……
皇帝凝神思索间,问道:“六安国世子是否还在京中?”
今春,各诸侯因长陵塌陷之事奉旨入京祭祖,六安王未至,由其子代劳。
郭食忙答:“回陛下,酎金祭在即,六安国世子尚未能离京……”
每年酎金祭,各诸侯王与列侯皆需依照封邑人口数量,以祭天为名,向朝廷上贡黄金。
皇帝抬眼:“让他入宫来见朕。”
郭食刚要应下,忽听殿中跪坐的少年开口道:“父皇,儿臣有一计,或可解当下难题。”
皇帝看过去。
“只是还需与父皇商榷定策。”刘岐微转头,看向身侧:“也务需灵枢侯从中相助。”
少微也转头,对上刘岐倒映着点点烛光的眸。
大家明天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