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44章 姑侄*一夫(一万一)  娘子,别这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544章 姑侄*一夫(一万一) (第3/3页)

之拿着圣旨砍了头。”

    “现如今甚至波及到杨家在偏远地区做县令县丞的旁支庶子。”老五杨和顺也是头疼:“最近这一月时间,同杨家有关的朝堂官员被杀掉五六十,旁支成员被除掉十五六,再这样下去到了明年,怕是杨家所有伸出去的臂膀,都会被宁和帝给断个干干净净。”

    “宁和帝似是豁出去宁国亡国,也要将杨家彻底扼杀,这样的态度表现出来,也难怪那些人着急忙慌的要和杨家撇清关系,就说那些书生,寒窗苦读十几年,好不容易金榜题名,若是因着和杨家有姻亲,再被宁和帝砍了脑袋,一辈子辛苦付之东流,大抵是不愿的。”

    “现在的情况非常糟糕,咱们必须要早做打算才行。”

    老八杨和志眼帘垂落:“实在不行,就反了他娘的。”

    “早些年,咱们只顾着联姻,试图暗中控制整个宁国所有勋贵,将这一层关系网当做杨家护城河……那时候皇权还很有影响力,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

    “可实际上,自仁宗时期开始,杨家的势力便已超越皇权,虽然被隆泰帝扳回一些,但随着隆泰帝落水患病,不治身亡,一切又重回原点。元景帝时期,杨家势力继续膨胀,元景帝察觉到不对,又被太医院一碗药送走……说起来这太医也是个人才,一碗药两帝王。”

    “宁和帝登基初期,我们完全已经有了掀翻这桌子,登临九五的机会,却因为顾忌什么名声,反倒是让宁和帝逐渐成长起来,以至于发展到现在这局面。”一边说着,杨和志一边抬起脑袋:“但现在,我们仍有机会。”

    “琅琊城内,不说杨家子,单单只是各房护院,家仆,便数以万计。”

    杨家七房,每一房都有成百上千,甚至更多实力强横的护院,除此之外还有偏房,旁支,全部凑在一起,家仆数万绝不夸张。

    “更有佃户十数万,这些佃户全都是杨家死忠。”杨和志继续说道。

    宁国施行的是人头税和田赋并行,就是一个七至十四岁孩童,一年要缴纳人头税三百钱,一个成年男女,一年要缴纳人头税两千钱,两千钱折合米一点五石,差不多就是一百八十斤。一个五口之家,一年要缴纳人头税八千三百钱,折合米七百五十斤。

    听起来似是不多,可考虑到这个时代的粮食产量,一亩地能有两百斤已算丰收,七百五十斤米,便颇为惊人了。再算上田赋,一个五口之家拥有粮田二十亩,一年三分之一的粮食都要上缴,而这,已经算是极好的自耕农了。

    随着土地兼并愈发严重,失去土地的农户只能成为地主豪绅,世家门阀的佃户。成为佃户之后,田赋没了,人头税依旧存在,而租赁地主的土地佃租更为惊人,直接拔高到五成,再加上租赁地主的耕牛,耕犁,农具,一亩地八成的粮食都要上缴,剩下的那点根本不足以填饱肚子。

    是以宁国农民,普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便是丰年,依旧饿死者甚众。

    然,杨家不同。

    杨家虽然坏事做尽,也兼并土地,但从不苛待佃户,租赁杨家的土地,除却上缴官府的人头税之外,耕牛耕犁农具几乎是免费租赁给农民使用,佃租更是只有两成。所以杨家的佃户,虽失去土地,可日子比起之前似乎还稍微好了一些,因为这个原因,杨家的佃户对杨家可谓是忠心耿耿。

    老百姓嘛,向来都是这般,谁能让他吃饱饭他的心就向着谁。在琅琊城中,甚至还有老百姓自愿卖身杨家为奴,毕竟成了奴籍,就已经算不得人了,人丁税自然也没了,省下的口粮还能让自己的日子过的更舒坦一些。

    若是遇到洪涝干旱天气,粮食产量不如意,杨家还会主动开仓放粮,帮助琅琊城以及周边百姓渡过难关……杨家很注重对琅琊的经营,杨家子嗣若是在琅琊郡有欺男霸女,巧取豪夺的事情发生,百姓告至杨家,一经查证,立马便是开宗祠请族谱,逐出家门。

    是以,杨家后裔不管在其他地方是如何嚣张跋扈,但在琅琊郡那是一个比一个老实。在琅琊郡百姓心中,杨家那是活菩萨一样的存在。杨家是不是做了坏事,是不是想要篡权夺位,老百姓不在乎,他们只知道跟着杨家他们的日子比之前更好了。

    而这,便是杨家真正的根基,也是杨家能传承数百年真正的底蕴。

    “若是我们现在举起反旗,按我估计,琅琊百姓十之七八都愿意跟随起事。”杨和志继续说道:“这将是超越目前宁国所有乱军的,最强的一股力量,我们完全可以直接杀上东陵,将宁和帝从龙椅上扯下来,心情好的话便让洛靖宇坐上那个位子,若是洛靖宇不听话……”

    “我们自己坐上去,也无不可!”

    “这皇帝,洛家坐了上百年,现在也轮到我们杨家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