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7章 御守宣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287章 御守宣 (第2/3页)

但别说晋南土话,拉个潮州客家人过来,林思成照样无障碍交流。

    所谓的吃药,在古玩行指交学费,胖子是提醒店老板:这两个是生手,但贼有钱,放心下刀。

    店老板要泡茶,林思成摆摆手,直接了当:“茶就不沏了,药也别上了,如果是散头、坑货、今玩、看新、判眼、地雷,就趁早别往外拿了!”

    吕呈龙颇为怪异的看了看林思成:这些全是行话,林思成倒是门清。

    胖老板和店老板齐齐的一怔愣,神情说不出的尴尬。

    你狗日的不是说生手吗,切口说的比我还溜?

    胖老板骚眉耷眼,再没敢吱声。

    但生意上了门,能不能做成,试一试才知道。

    两人嘀咕了几句,店老板进了里间。随后传来一阵动静,像是在开保险柜。

    林思成和吕呈龙精神一振:看来是真有好东西?

    稍倾,店老板抱了两口盒子出来,小心翼翼的往桌子上一放。

    打开盒盖,两人瞅了一眼,先是一愣,又齐齐的一叹。

    这哪是什么窑变瓷,分明就是彩绘瓷。顶多算是釉上彩:即先烧底胎,有的烧白釉,也有的烧单色釉,而后在釉上绘彩,二次入炉。

    比如这两件,就是在黄釉胎和蓝釉胎上绘彩。

    也别管颜色有多浓艳,对比有多强烈,构图有多奇特,但绝对和窑变瓷不沾半点边。

    再看眼前这三件,工艺倒是挺好,器形也很独特,釉色也很鲜亮,但不是国内的产物。

    一是造型:比如第一件,说它是罐,口太小。说它是尊,腰太粗,且口沿浅之又浅。

    二是图案:从汉到民国,中国从没有过这种眼花缭乱,杂七杂八,且不知任意意义的瓷器纹样。

    三是釉色工艺,这是典型的超高温瓷,柴和煤都到不了这么高的温度,除非是油窑或气窑(天然气)。

    再看包浆:晚清民国。

    顿然,两人心里有了大概,吕呈龙端详了一下:“明治维新(1868—1912)时期的日本货。”

    “对!”林思成随即附和,“九谷烧!”

    胖老板和店老板猛的愣住,既怀疑,又震惊。

    东西是店老板从乡下收来的,至于是什么来历,他也不知道。只是觉得东西不错,也挺老,应该在清中晚左右。

    回来后请了几个同行,都说拿不准,然后拿到省城,请两个行家看了看。

    都说工艺不错,图案设计的也挺花哨,年代大致晚清。又说看釉色和瓷胎,民窑应该烧不出来,十有八九是官窑。

    但让他们收,他们又不收,因为底上的款长这样:

    既无边,也无框,既非楷书,也非篆体,而是行书?

    别说官窑了,从开始有底款的宋朝数到民国,连民窑都没有过这种款。

    但东西确实不错,店老板拿回来,就想着撞撞运气,说不定就能发一笔。

    财没发到,却被人一语道破?

    要说人家说的不对:三件东西还在盒子里,都还没往外拿,都是口朝下,他们怎么知道底款中有“九谷”两个字?

    关键的是,一起收上来不止这三件,还有三件,上面全是日本字。

    但要说说的对:我好好的晚清官窑,到你们嘴里,成了什么日本瓷器?

    店老板半信半疑:“但底款是汉字?”

    “当然是汉字,如果底款是平假字,这三件连口瓦罐都不如。”林思成笑了笑,“留点意,如果有拍卖公司征集,可以试一试,这三件三四千应该还是值的。”

    店老板差点一口老血:他光是收上来,就花了六千。

    “你们不要?”

    “不要!”

    店老板怔了一下:这小伙说的对不对暂时不论,但就这态度,摆明是没有半点兴趣。

    但凡能对上眼,是不是得把东西从盒子里拿出来,上手看一看?

    暗暗叹气,他封上盒盖:“还有几件,两位要不要看一眼?”

    “也是瓷器?”

    “不,古籍!”老板顿了一下,“全是日本字!”

    日本古籍?

    下意识的,林思成想起在杭州碰到的那两本《群书治要》。

    看他点头,老板抱着盒子进了里间,一小会儿,又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