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90章 画上几只鸡,这就是鸡缸杯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290章 画上几只鸡,这就是鸡缸杯 (第2/3页)

觉脑子里像是炸了一下,所有的血液都涌上了脑门。

    再是外行,也知道甜白釉、斗彩、青花釉里红是什么东西。再是门外汉也能看明白,这上面是什么意思。

    何况,他还是半个专家。

    这些贡瓷、御器的烧造工艺,全都源自于湖田窑影青瓷。也就是林思成孜孜不倦,念念不忘的卵白玉。

    但整个官窑传承体系和流布过程中,压根就没河津窑的影子。甚至于在民窑体系中,也是垫底的那一个。

    霍州瓷稍好点,在元代短暂的进入过官窑体系,且在明代专烧王府用瓷。

    但在那么多的御窑,那么多的名瓷面前,影响力几乎忽略不计。

    不信?

    也别和什么甜白釉、斗彩比,就比德化白。三种瓷器各拿一件,到收藏圈子里里问问。

    德化白:这个厉害,明清两代民窑白釉瓷巅峰。

    霍州瓷:唏,好像有点印象。

    河津瓷:这什么玩意?

    一分钟之前自己都还在想:想要继续研究影青瓷,必然绕不开河津瓷,霍州瓷。但眨眼的功夫,脸就被打的啪啪响?

    要还不信,再各拿一件,再到考古和学术圈子里问问:除非专家脑子被驴踢肿了,才放着御瓷和德化白不研究,转而研究没半点知名度的河津瓷、霍州瓷。

    所以,真就他娘的长翅膀飞走了?

    但谁能想到,影青瓷的流布这么广,继承工艺的名瓷这么多,技术演变能达到这么高的高度?

    与之相比,蒋承应既不惊,也不疑,好像要镇定一点,淡然一点。

    但没人知道,他已经断了念想,彻底死了心。

    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御瓷、官窑,也没有德化白和霍州窑,河津窑的发现绝对足以轰动考古界,闻名全国:金、元时期,北方唯一一座细白瓷生产中心。

    正如林思成当初说的:蒋市长,你放心,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跑不了。

    既便多一个霍州窑,影响力降低一半……哦不,可能还要多一点:降到四成。但与霍州窑并列十大考古新发现,肯定没有问题。依旧可以让河津、让运城的名字家喻户晓。

    而现在,这两座窑列入新发现什么的肯定板上钉钉,因为影响力比之前大了十倍还多。

    但问题是,来分好处的对手强大了一百倍都不止,而且一家比一家的名气大。

    打个比方:舞台上有十盏射灯,观众是关注亮的刺眼的那八盏多一些,还是关注暗的几乎看不见的那两盏多一些?

    别说关注了,找都找不到……

    看他一动不动,脸色木然,郑铭压低声音:“没关系,至少河津窑还是省内第一!”

    省内第一?

    呵,郑局长,你把霍州窑排哪?

    郑铭后知后觉,知道自己话说的不恰当,又想了想:“至少有霍州窑为依托,标样足够用。咱们多下点功夫复原出影青瓷的工艺,影响力低不到哪。”

    蒋承应精神一振:对啊,复原工艺?

    既然这么多的名瓷,御器都源自影青瓷,如果把工艺复原出来,是不是直接就可以给河津瓷贴上“卵白玉”的标签?

    只要速度够快,和景德镇抢一下这几种名瓷的继承关系,也不是不可能。

    但想了一下,他又颓然一叹:前有故宫,后有景德镇,与之相比,省内的研究力量弱的可怜。

    甚至于,可能连林思成都比不过。

    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什么,郑铭使了个眼色:“要那么好研究,故宫的专家跑来咱们这做什么?”

    蒋承应想了一下,恍然大悟:他们没样本,更不知道窑炉的具体构造。

    所以,才迫切的想要发掘霍州窑。

    那林思成为什么研究的这么快,这么透?

    因为这小子闷声发大财,不声不响的从霍州弄回去了好多残器。

    但论证继承关系是一回事,复原工艺又是另外一回事:不知道窑炉结构,就无法模拟泥胎入窑后,具体的过火流程和烧成工艺。

    这是复原瓷器艺最为关键的一步,所以,他光有样本没用……

    心里虽然这样想,但蒋承应总感觉不太对劲:难道还和上次一样,为了和林思成解约,连脸都不要了?

    这可是上级单位,国家文物局,一旦太过分,咱俩吃不了得兜着走……

    郑铭当然明白,叹了口气:“这次换个策略!”

    上级领导也是人,所谓会哭的娃有奶吃,无非就是摆困难,装可怜。

    而国家文物局做为部级单位,故宫做为国字头研究机构,不缺那么点成果和荣誉。多说说好话,让专家稍微给省内单位指点几句,研究进度不就起来了?

    林思成的能力是很强,但还是那句话,要把地方的发展做为先决条件。

    想研究,想复原工艺,没问题。但你得先挂个山西的前缀……

    两人小声的商量,底下同样议论纷纷。

    林思成也不急,静静的等。过了五六分钟,声音才小了一些。

    他点了点话筒,百多颗脑袋齐唰唰的抬了起来,百多双眼睛直戳戳的刺了上来。

    “以上是影青瓷与河津瓷、霍州瓷的技术演变与流布。时间有限,稍后会把资料下发给各位老师,我就不啰嗦了。接下来,再说一下各种瓷器的工艺特征、区别,以及复原研究……”

    说着,林思成滚动了一下鼠标,屏幕上的图片随之变换。变成一只白中泛青,青中透白的瓷碗。

    “这是仿烧的景德镇影青瓷,特点在于显色临界:釉层厚度在0.15mm左右时呈湖绿色,小于0.08mm转月白色。其次透影机制:石英晶相>78%,透光率达65%……”

    “工艺难度在于釉料分子级配比:铁含量>1%→釉色泛灰;<0.5%→丧失青韵……而在河津窑发现的细白瓷,就是后一种:铁含量小于0.5%,主釉为白色,青色若有若无,且隐透灰色……”

    “等等!”林思成还没讲完,忽的被人打断。

    姚建新举着手,半信半疑:“林老师,你刚说的是:仿烧,意思就是,影青瓷的工艺,已经复原了?”

    “对!”

    姚建新愣了一下,脸色发白:“哪一家单位复原的,景德镇、故宫,还是文研院陶研所?”

    “这几家单位的研究任务比较重,老师们都比较忙,不好麻烦他们,所以都不是。”林思成笑了一下,“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