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商贸发展 (第1/3页)
时间辗转,便又是五年的时间过去。
虽然选择让凡人工匠来修建蟾心岛的城池坊市,耗费的时间多了几十倍。
但却也的确让蟾心岛的名声打了出去。
在这五六年的时间内,无数的商贾往来于此,将大量的木材、砖石、瓦片、石灰等物资运送到此。
而后在匠人、苦力的日夜劳作之间,蟾心岛一点点脱胎换骨。
这座原本只在堪舆图上占据一枚小点的湖心岛,竟成了并州一带颇为繁华的商港之一。
蟾心岛的四方,各自都修建了码头,承接着来自不同方向的航道,来往的货船更是昼夜不息。
那些船上悬挂着来自冀州、并州、司州甚至更远处云州、青州、凉州各地的旗帜,船工们高声呼喊着号子,麻袋、木箱一批接一批地卸下。
湖水拍打着桩脚,空气里混着木头、油脂和茶叶的味道,连风都是热闹的。
岛上修筑的仓库一座接一座,全部采用新式结构。
底部铺着防潮石板,通风窗开得很大,墙角安装了据说是元灵县某位工匠设计的滑轮与铁轨。
货物只要放上木板车,轻轻一推,便能滑入仓内,大大提升了效率。
为了规范坊市贸易,游鸣命人将坊市分为四处。
东坊专卖粮油与日用,南坊卖丝绸与茶叶,西坊是铁器与矿货,北坊则留给药材与香料。
这些坊市的规划,基本上也是按照贸易路线的性质来决定的。
东面的青州乃是朝廷运河之所在,粮油商贸发达,位居并州南部的司州,可直接承接来自南方的丝绸茶叶,西面的凉州之地,特盛产矿石铁器,北方的草原和雪林之中,则有不少药材毛皮。
每个坊市都有统一的计价标准,并有专门的监管员,负责价格监管。
同时,岛上还设立了“商约所”。
所有交易都写入契约,由元灵县衙与公证人共同盖章,一旦违约,便会被取消交易资格。
此举倒是大受商人们的欢迎,虽然步骤上繁琐了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