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我只需要两小时! (第1/3页)
西奥多并不打算在这儿傻等着浪费时间。
他向中年人索要六名工作人员的名单,准备驱车前往老城亚历山大码头。
中年人悄悄松了口气,忙让助理将六名员工的名字抄录下来,送给西奥多。
为了让西奥多他们快点儿离开,中年人还非常贴心地提出,他会致电老城亚历山大码头那边,让那边的员工把那六名工作人员留在公司,不要乱跑,免得他们到码头时又找不见人。
从乔治敦码头到老城亚历山大码头,观光船要花一个多小时,但驾车只需要四十分钟。
西奥多认为换成他来开,还能更快,三十分钟足以。
跟乔治敦码头不同,亚历山大码头是一座以工业和水运为核心的港口。
码头沿线有大量的仓库和货物堆场,起重机跟大量装卸工人正忙碌地穿梭期间,将来自上游工厂的产品搬进仓库,再将粮食、肥料跟建筑材料装上货船,运往远方。
除了接驳货轮的小型货船跟驳船外,码头边还停靠着大量捕捞鲱鱼、牡蛎和螃蟹的渔船。
离得老远,就能嗅到一股鱼腥味、柴油味和河水的味道。
西奥多一行人停好车后,很快与游船公司的员工见面。
那是个年轻的小伙子,脸上长着不少雀斑,穿着游船公司的红白制服,在灰扑扑充满工业气息的老旧码头中,显得格外显眼。
小伙子很热情,在确认三人身份后,离开叽叽喳喳地介绍起来。
他大概是把西奥多他们当成了游客对待。
小伙子是亚历山大市本地人,对亚历山大码头的情况如数家珍。
介绍完亚历山大码头,他又指着不远处的亚历山大港造船公司,自豪地介绍起来。
据他所说,该造船公司的造船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并在二战期间发挥重要作用,与华盛顿海军船厂形成了互补关系。
华盛顿海军船厂建造大型军舰,亚历山大港造船公司则建造辅助舰艇跟巡逻艇,还提供维修服务。
亚历山大港造船公司是亚历山大市人的骄傲,辉煌时期,亚历山大市至少有一半的人都在为它工作。
然而战争结束后,传统造船业在北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来自国外造船厂的竞争日益激烈。
几年前,造船厂被马里纳工业公司收购,主营业务从造船转向了维修改造,偶尔也能赢得艾美莉卡海军、陆军工程兵团或艾美莉卡海岸警卫队的合同。
这一改变让造船厂重新焕发新生。
小伙子告诉众人,他曾听人说过,哪怕是造船厂的一名锅炉维修工,年薪都有上万美元。
不过锅炉维修工的工作压力很大,他们的工作关乎整艘船的动力和数百名船员的安全。
一个焊接点的失效或一个管子的安装失误都可能导致锅炉爆炸,酿成灾难性后果。
游船公司在码头的办事处距离不算太远,说话间就到了。
这里的办事处就远没有乔治敦码头上那么威风,能独占一整栋楼。
他们与一家小型货运公司共享一层楼。
在小伙子的带领下,他们在休息室见到了要找的人。
六个中年人正忐忑不安地看着他们。
伯尼出面沟通,向他们询问5月20日早班船的乘客信息。
六人先是一阵沉默,然后船长率先开口。
他表示当天其全程都在驾驶室内,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也不清楚有多少乘客。
开早班船时,他的习惯是靠岸后直接在驾驶室睡一觉,等船只检修完毕后,他的轮机员会叫醒他,并顺便帮他带一份早餐。
吃过早餐后,兼职检票员的水手会过来通知他出发。
轮机员告诉伯尼,由于他还兼着工程师,需要在船只靠岸后对船只进行检修,早班船时他一般都躲在船舱里睡觉。
他跟船长一样,对乘客一无所知。
水手则声称他虽然兼职检票员,但5月20日的早班船检票工作是摄影师同事代他完成的。
他当时在忙别的事。
伯尼看了他一眼,没有追问“别的事”是什么事。
他的目光转向了一个矮个子长头发的青年。
他就是水手口中的摄影师同事。
波托马克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