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新县令 (第2/3页)
这位乌县令又道:“我先前在成都郡守府见到了此地的陈县令,他未曾提及你,可我一来此县,此县的各个乡长就让我先来见你。”
张良很意外,面上依旧是谦逊之态。
“我也支教过三年,入军服军役两年,如今通过考试选吏,在关中为吏又两年,现今来蜀地轮换,我看过你的经历,你支教这么多年了,我替学士府谢过韩夫子。”
闻言,张良再次行礼道:“乌县令,不用谢。”
学士府对如今的支教夫子而言,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所印的书籍都有学士府的盖印,唯有盖印之后这些书才能大规模印制。
造纸与纸质的书籍是公子扶苏最大的助臂,书籍是支教事业离不开的支撑。
这位公子扶苏十分清醒地的知道,印书之权必需掌握在秦廷手中。
随着学士府的壮大,让张良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公子对天下人教化越成功,其权力也就越大。
都说如今的咸阳学士府是当年的博士府,如今博士府成了学士府。
虽说学士府空空如也,一个人都没有的,但不妨碍它的地位以及权力,支教的夫子越多,它的权力就越强大。
印刷与造纸术,就是当年皇帝东巡之后,公子扶苏收天下书籍,而教化天下人的最好利器。
公子扶苏似乎……就要成功了。
身在蜀地,常常能够听到关中的事。
几乎,每一年都能听到一些新的传闻,每年都会有变化。
身为反秦义士,张良每每意识到公子扶苏的权力壮大,他就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而且这压力正在一年比一年更甚。
乌县令道:“韩夫子?”
张良回过神道:“以前总听闻敬业县的事,听闻当年公子建设渭南的诸多事。”
乌县令笑道:“与我同龄的那些人都是叔孙通的弟子,有时我们心里会觉得我们是公子扶苏的弟子。”
张良维持脸上的神色平静,又道:“我是也这么认为。”
闻言,乌县令笑了,他伸手拉住张良的手掌,道:“嗯,我们的理想都是一样的。”
看着对方的笑意,张良心中有着莫大的震动,这个人站在面前,让他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坚定与信心。
这种信心与坚定不同于在潼关长大的矩。
而是来自更纯粹的使命与热情。
他是最拥护公子扶苏的人。
这是张良第一时间的感受。
双方互相认识了一番,既然对方也是从支教夫子开始的,自然是有许多话要交流,张良都能够轻松应付,这对他来说不是难事,并且说得滴水不漏,保持着这个身份的完整。
等时辰到了,张良就告别了这位新县令,去书舍教书。
而这位新县令也开始了他对江原县的规划,他并没有打扰此地人们的生活,而是开始兴建作坊。
余下的一个月,张良一直观察着这个乌县令。
并不用暗中观察,就算站在县令身边,这位乌县令都不会多疑。
同时,乌县令见识甚广,他让人从成都郡的老官山带来了提花织机,让妇人们能够劳作,织造出布匹。
治理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