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七十三章 县与丞相府  秦人的悠闲生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二百七十三章 县与丞相府 (第1/3页)

    因为冬至休沐,潼关城的学舍也都关了,要来年开春才会接着读书。

    刘肥今天回到了县府,见到这里有客人就没有打扰,低着头走入正堂,就从一旁去后院。

    在场的两个县令刘肥都认识,因是隔壁县的县令,经常来走动。

    三原县的县令叫作王安,是当年燕国长城的守将王猛的后人,王猛过世之后,在燕赵打仗时迁来了秦国,传闻王安师出当年的渔阳县丞蓟无咎。

    蓟无咎是何人刘肥并不清楚,并且查过典籍也不知道此人。

    高陵县的县令叫栾陶,传闻是支教出身,倒是没什么特别的。

    正路过时,刘肥听到了两位县令说起了求贤一事,便停下来多听了片刻。

    三人以萧何居中为首,正说着各县求贤的事情。

    王安道:“治县需求贤,想要将县里建设的更好离不开耕种,工匠,人口,需要找各种本领高超的人,才能让一县的治理更好。”

    刘肥提着书袋子,站在一旁安静听着,说起了各县求贤一事,说不定已有县令派人去各地打听了。

    余下的话都是一些接下来该怎么做,之后该怎么样的话。

    听多了,刘肥也是挠了挠头,有些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了。

    等两位县令离开之后,曹参与乌伯带来了晚上的饭食。

    一碗干菜汤,一碗面与一些羊肉就是几人今天的晚饭了。

    几人坐在一起,正吃着饭。

    萧何道:“近来如何?”

    “挺好的,夫子说我再学四年就能入军。”

    曹参迟疑道:“你们都要从军吗?”

    “嗯。”刘肥点着头道:“每个人都要入军两年。”

    曹参吃着饭食道:“他们将人口聚在一起,又让孩子们在一起读书,以后要兵马就可以随时征发,天下各个郡县都像潼关一样,秦军要征军役就……”

    曹参话还未说完,就被萧何瞪了回去。

    刘肥吃完了一碗面,又拿起一旁的饼,就着干菜汤喝着。

    咸咸的菜汤加上饼,也能吃得可口。

    萧何道:“吃饭。”

    曹参点着头,继续吃着饭,不再说话。

    三人有些沉默的用完一顿饭。

    县府内只有俩盏油灯亮着,外面的风吹过时油灯忽明忽暗。

    刘肥道:“刚听萧叔与两位县令说求贤?”

    萧何还嚼着羊肉,没有开口。

    刘肥端正坐姿道:“肥以为,丞相府对各县严苛,各县就更不该去各地求贤。”

    “嗯。”

    见萧叔只是应了一声,刘肥搁下了碗筷,就起身去休息了。

    近来萧何的心事很重,尤其是今晚用饭的时候。

    曹参收拾着碗筷,走在屋外又见到正在补着一双布鞋的乌伯。

    乌伯的鞋子又破了,鞋底磨破了一个洞,他正眯着眼给鞋底缝补着。

    曹参搁下准备要拿去洗的碗筷,从乌伯手中拿过鞋子,借着一旁油灯的火光,穿针引线帮着缝补鞋底。

    乌伯叹道:“年纪大了,看不清了。”

    曹参帮着将鞋子补好,又道:“我们以前在中阳里其实也过得不好,这些都是自小就会的。”

    乌伯道:“我年轻时也是,那时候我还年少与妻子成婚之后,我就跟着大军东出了。”

    曹参知道乌伯也是个老秦军,而且以前的乌伯在军中最小也该是个屯长,而且他在关中的人脉也很广,至少在这个关中,要办什么事,要找什么人,他总是能找到最快的方式。

    一想起当初与萧何才来泾阳,遇到的一些棘手的事,还要仰仗乌伯,曹参就会有些羞愧。

    关中的民风与楚地不同,关中的民风更讲究规矩,这种规矩甚至超过了道理。

    譬如说去别的县借调人手,民夫只看萧何能拿出多少粮食,少一粒都不行。

    为此,曹参对这个有些不近人情的关中民风,有些不喜欢,要不是萧何在这里,他早就想回去了。

    相较于楚地,楚地更会讲究一些人情,彼此之间也不会分得那么清,会更谦让。

    曹参将修补好的鞋子交给乌伯,又道:“你当年也不容易吧。”

    乌伯道:“没什么容易不容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