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看县民 (第2/3页)
当车驾进入这个县,就能看到这里的房屋也较新,用碎石铺成的路也较为平整。
这个县就比较宁静,县内也没有什么人走动,只有一些老人坐在这里。
陈平问询了这里的老人,临渭县的人多数都去敬业县劳作了,他们要到夜里才能回来,至于孩子们都去潼关读书了。
衡看着这个宁静的县,这里比闹哄哄的蓝田县要安宁。
陈平解释道:“说一句公子可能不喜的话,多数的人都去了作坊之后,县治会轻松许多。”
衡点着头,临渭县虽说是关中的新县,但渭南的几个县过得比较好。
因小时候父皇教导时留下的习惯,衡喜做笔记,跟着陈平一路走,一边记录路上的所见所闻。
见各县最好的一面,也能见到各县最不好的一面,以及知道人们生活所面对的问题。
衡又见到了一个挑水的老人,他们家距离渭河住得比较远,他每天要挑水来回数次。
衡将这里的事都一一记下来。
当关中再一次飘雪,陈平依旧带着公子衡巡视着各县。
这天下着大雪,陈平带着公子衡出了函谷关,一路来到了三川郡。
当衡远望正在修缮的洛阳城,这座城修了很多年了,至今也没有修缮好,陈平的解释是修缮洛阳城所用的民夫太少。
从一统六国至今,国家建设也开始放缓了,徭役比以前少了,军役的年纪也放缓了。
人们都过上了更宁静的生活,本来应该是过上了安宁的生活,也许会过得更好,但人们的生活似乎还是一样的贫困。
右相让陈平巡查关中各县,但就算陈平出了关中各县,来到了三川郡巡查,也无大碍。
因陈平本就是三川郡人。
衡跟着陈平来到一座山上,在这里见到了一间石屋。
陈平推开石屋老旧的木门,便闻到一股霉味。
“这里是谁的住处?”
听到衡问话,陈平回道:“以前,这里是张良的住处。”
“张良?是那个要反秦的张良?”
“是啊。”陈平在这座石屋边坐下来,又道:“这么多年了,他一直没有回来过。”
在这里陈平又与公子衡说起了有关张良的事迹,以及张良一心要反秦与秦军周旋的事。
这些事当年流传在三川郡,身为三川郡人,陈平怎能没听说过。
衡道:“张良还活着吗?”
陈平道:“还活着吧。”
“那他在何处?”
“臣也不知。”
陈平心中是有猜测的,但依旧只是猜测,没有与公子说。
中原正式入冬了,大雪纷飞的洛河两岸依旧有飘着炊烟的村子。
陈平带着公子来到了他曾经的住处,这是一个破落到难以形容的家。
这几乎就不是家,四周都是断壁,连屋顶也塌在地面腐烂了,唯有门框还支撑着。
“臣若不是有这一身官服,臣就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
衡又一次钦佩陈平。
感受着公子带着崇敬的目光,陈平自以为若说自己不觉得骄傲,那是不可能的。
随后,陈平带着衡来到了自己的兄嫂家中。
见到是陈平回来了,兄嫂十分热情地相迎,得知与陈平一起而来的少年人是现在皇帝的儿子,更加惶恐地下拜行礼。
跟着陈平来到了三川郡,衡才得知了陈平的过去。
自小,公子衡都是受叔孙通教导,那时所学的都是让人向善的。
但跟随着陈平,以及见到了各县的人们,这些人有好有坏,以至于在陈平的解释中为什么有些人是坏人,有些人是好人。
而陈平所教的,在衡的归纳中可以归结于人心。
人心有好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在陈平看来公子衡可以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也需要面对人的恶。
这些天,公子就在三川郡暂时住了下来,并且时常与陈平走动在各种酒宴中。
冬日里的人们庆贺了丰收,正值粮食与酒水最充足的时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