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再议匈奴 (第1/3页)
夏日里,早晨的渭北就已很忙碌了,趁着午时的酷暑还未到来,这里的人们早早就开始各自的劳作。
频阳县的陶壶作坊再一次得到了扩建,造成这一次扩建的原因是公子衡终于住在了当年频阳公所住的大宅院。
这座宅邸真的很大,大到需要很多仆从打理。
不过皇帝并没有给公子衡这么多仆从。
在频阳公过世之前,他老人家就说过将这座宅邸赐给公子扶苏与夫人的孩子。
现如今,这个孩子已长大了,他该拥有这里了。
皇帝实现了频阳公的遗愿,对频阳县的县民而言,皇帝能够遵守与频阳公的约定,这是这天下最好的事。
将来传到后世,这也会是一桩美谈。
公子衡自小就跟随叔孙通读书,而后又去潼关与庶民子弟一起读书,之后去戍守长城,去贺兰山,征讨东胡,走遍万里长城。
后与御史陈平游历天下,走遍了当年六国旧地的各个郡县。
但对公子衡而言,他的父皇亦是一座他只能瞻仰的高山,他的父皇在他这个二十岁刚出头的年纪,就已开始治理关中。
迁民数十万,开辟敬业渠,图谋河西走廊,所做的都是关于数百万庶民之生存的大事。
而公子衡觉得,他现在所做的比之当年父皇的成就,实在是如夜空下,皓月旁的那一点微弱星光。
“父皇常说总是治不好这个国家,可对我而言父皇与爷爷的成就实在是太高了,这一辈子都赶不上父皇与爷爷。”
公子衡看着老太公的画像,低声言语道。
站在后方的陈平也看着王翦的画像。
画像中王翦穿着大将军甲胄,正坐在马背上指挥着。
这幅画是谁所画,陈平也不知道。
随后,陈平看到了画纸右下角的落款,公孙弘。
陈平思索着这个名字,他曾在公子衡的只言片语中,听到过这个名字,似乎是好友来着。
公子衡并不知道陈平心中所想,他只觉得当年周天子分封的诸侯王都不在了,六国的旧贵族业已逝去。
留下的,便是一个集权的时代。
如果真要说七国争雄的春秋过去之后,中原会是什么样,那大抵就是皇帝集权的模样。
也就是如今这般,甚至以后还会更甚。
公子衡道:“父皇常说让我们多看看庶民的生活,其实父皇也这么对叔叔说过。”
陈平依旧没有搭话,而是站在原地思索着。
晁错脚步匆匆而来,行礼道:“公子,刘肥回来了。”
“快请进来。”
从刘肥离开关中时,公子衡就知道刘肥一定会回来,因公子衡知道刘肥的一切,再有陈平断定刘肥不会一直留在沛县。
因此,现在刘肥真的回来了,陈平又一次说对了。
刘肥走入宅院内,行礼道:“公子。”
公子衡看着对方道:“一年不见,家里的事可都安排好了?”
“回公子,都安排好了,如今已回太学府任职。”
公子衡又道:“好,王夫子很看重你。”
刘肥再一次行礼。
不多时,公子礼带着公孙弘来了,宅院内众人聚在一起,吃起了火锅。
陈平在这里属于年纪最大的,又是公子衡的上宾,但与一群年轻人坐在一起,终究有些不适应。
夏天不是吃火锅的好时节,只是这两年火锅这种吃法,只在权贵人家有,寻常人家用的都是陶锅。
陈平饮下一口羊汤,道:“臣在御史府还有要事须安排。”
“嗯,陈御史走时带一些葡萄干走。”
“谢公子。”
公孙弘迟疑道:“如今关中有很多葡萄干?”
公子礼回道:“自从秦军拿下了车师,咸阳城已有不少卖葡萄干的西域商人,丞相府说这是往来互市,不过此物价格依旧很高。”
刘肥道:“在下以为等河西走廊种满了葡萄,我们甚至能够很轻松的吃到鲜葡萄。”
公子衡举起酒碗道:“为了葡萄。”
众人举着酒碗一饮而尽。
陈平走到宅院外,从一旁的仆从手中拿过了一袋葡萄干。
坐在回咸阳的车上,陈平一路上吃着葡萄干,还在若有所思。
从黄昏到深夜时分,公子衡看着眼前已醉倒的晁错与公孙弘,刘肥的妻子已有了身孕,因此要先一步回去。
已有仆从上前开始收拾着碗筷。
安静了好一会儿之后,公子礼道:“兄长,以后的渭北要如何建设,弟弟可以拿出人手帮助兄长。”
公子衡道:“我曾看过都水长的卷宗,他曾记录关中西北的春夏两季昼长夜短,日夜温差更大,适合种葡萄。”
公子礼自然不觉得兄长从萧何手中接过渭北只是为了在渭北种出葡萄,端坐着正打算听兄长继续讲。
公子衡再道:“曾经丞相府为了让各县治县,消灭闲汉,鼓励劳动,各县甚至都各自去请所谓的名仕来想办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