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5章 《请更定鸿胪寺职掌专辖外务疏》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285章 《请更定鸿胪寺职掌专辖外务疏》 (第1/3页)

    如何封赏王世贞,这件事确实是一件难事。

    王世贞的功劳,如果放在嘉靖朝,入阁是绰绰有余了。

    可放在隆庆朝这一年办十件大事的“大争之世”,就靠着这功劳入阁也未必能服众。

    你说王世贞功劳大,那妥善处理了楚藩问题的殷士儋怎么办?

    甚至别说是入阁了,就算是礼部尚书这个位置,王世贞和殷士儋都可以争一争。

    可这样的功劳,又不可能不赏赐。

    除了王世贞,副使沈一贯也是同样的情况。

    你沈一贯功劳大,能和苏泽比?

    恐怕就算是让沈一贯升官,他也是不愿意的。

    无法升迁,沈一贯已经是六部郎中了。

    同样级别的位置上,含金量比礼部郎中更高的已经没几个了,就是吏部文选司郎中,兵部武选司郎中,这样几个核心部门的郎中,可那些位置早就填满了,而且也做的不错,没办法让出来。

    这件事也着实让皇帝和阁老们头疼,最后隆庆皇帝干脆下了密旨,让重臣各自上书来决定如何封赏草原使团,同时也要解决上次殷士儋的赏赐问题。

    显然显然这一次的“重臣”名单之中,也包含了苏泽。

    不过苏泽迟迟没有上疏,一直到了十月初,这才将奏疏递上去了。

    苏泽倒也不是为了耍大牌,而是九月份的模拟次数用完了。

    九月份苏泽合计上了两疏,一份是《请巡疆南洋疏》,另一份是【请再册顺义王王疏】,用掉了两次模拟的次数。

    所以为了顺利通过这份奏疏,苏泽拖到了十月份。

    而苏泽这么做,自然是为了这份奏疏能确保通过。

    这份奏疏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请求朝廷重新厘定鸿胪寺的职权。

    朝廷现在的难处,不就是王世贞在外交工作上有功劳,但是又没有适合的位置给他吗?

    大明主管宗藩外交的最高部门就是礼部了,可实际上礼部的职权之中,也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外交的。

    在明初的时候,礼部可是名义上的六部之首,“掌天下礼仪、祭祀、宴飨、贡举之政令”。

    其职责远超原时空“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的集合,礼仪几乎是整个封建时代最重要的工作。

    随着时代发展,礼部的实际权力逐渐被吏部和户部超过,但是名义上的地位依然很高。

    礼部尚书这个职位,也被视为半步阁老。

    王世贞虽然在外交工作上屡次立功,他是当世文宗,勉强在文化工作上合格,但是教育上他谈不上有什么成就,其文人性格又不太适合祭祀工作。

    实际上从楚宗案中归来,能够公正处理楚宗案件的殷士儋,更适合担任礼部尚书。

    殷士儋是皇帝和太子的讲官,也是儒学宗师,曾经执掌翰林院多年,在教育上的履历十分完美。

    他长期在礼部工作,熟悉礼部的祭祀工作,其人虽然古板,但官声也很高,礼部恰恰需要这样的官员。

    这也是核心矛盾所在。

    苏泽这份奏疏,就另辟蹊径,认为应该将外交朝贡事务,从礼部划拨到鸿胪寺。

    鸿胪寺的职责,原本只是“礼宾”和“仪典”两项。

    原本鸿胪寺算是礼部下的一个衙门,虽然也有外交职能,但主要是负责朝贡使团的接待和礼仪培训。

    苏泽的奏疏提议道:

    “将礼部所辖之藩属朝贡、使节接洽、盟约议定、边务交涉等一应外务,悉数划归鸿胪寺执掌。”

    “鸿胪寺原职止于“礼宾仪典“,今当升格为总揽外交之衙署。仿六部建制,分设诸曹,专司国书传递、使团管控、边情侦办等务,使其名实相副。”

    “鸿胪寺卿宜晋阶从三品,视同九卿,属官择才授职。”

    苏泽又写出了设立鸿胪寺专司外交的重要性:

    “今四夷往来频密,非专设衙署无以精研对策。鸿胪寺统理外务,则应对机速,鲜有贻误。”

    “外邦朝觐,见有专司夷务之威仪,足显天朝怀远之制,而礼部亦得返本清源,专修内治。”

    这就是苏泽给出的解决方案。

    不是觉得王世贞外交干得不错吗?

    那给他升官也没有更好的位置,不如增加鸿胪寺的职权。

    将鸿胪寺从小九卿升格为大九卿,不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