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0章 礼部本意是坏的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310章 礼部本意是坏的 (第3/3页)

何要找礼部让学政官举荐人才?”

    “直接让吏部下公文,命令两省一府举荐人才就是了。”

    “学政官的考核都在吏部之手,还怕他们举荐不来合格的蒙童吗?”

    沈一贯说的没错,学政官名义上归礼部管理,实际上只是业务上指导,具体的任用和考核在吏部手里。

    如果苏泽真的要这些学政官员办事,请求吏部下发公文就是了。

    但是苏泽还有别的考量。

    ——

    殷士儋召集礼部官员,让他们通知山东、山西和顺天府的学政官员,举荐功臣子弟、早慧聪颖的蒙童,来国子监读书。

    这一套寻找神童的制度,其实大明早就有了。

    明代初期就有地方官员举荐“翰林院秀才”的制度。

    大明著名的神童李东阳,从小就有神童之名,被皇帝召入宫中,赐“翰林院秀才”的身份。

    大明朝对于神童非常的推崇,认为这是国家文教昌盛,上天赐予大明人才的祥瑞。

    等到了嘉靖年间,这项制度逐渐崩坏,各地都会想办法搜罗一些所谓的神童送到京师,冒充祥瑞来取悦皇帝。

    嘉靖皇帝废止了这个制度,从嘉靖朝之后,大明“神童井喷”的情况就一下子消失了。

    礼部官员听说,苏泽又要搞什么神童举,他们就本能的反对。

    甚至有的官员认为苏泽搞这个国子监预科,就是为了搜罗神童在诈称祥瑞,阿谀奉承皇帝。

    殷士儋咳嗽了一下,总算是压制住了礼部官员的声音。

    他说道:

    “无论如此,国子监预科已成定局,各地举荐的蒙童,不可有滥竽充数者,举荐失当的学政官员,由礼部下碟训斥。”

    礼部官员们都悻悻的回去,他们越想越气,干脆开始向认识的地方学政官员写信,告诉他们在京师发生的事情。

    ——

    等礼部的公文和礼部官员的信送到地方的时候,已经到了二月份了。

    这一次国子监预科,只选择了山西、山东和顺天府这三个实行了吏科试的地区。

    这自然也是苏泽考虑了,蒙童求学不能离开家乡太远,路途太远对这个年纪的孩子吃不消。

    另外苏泽也有考量,教育自然也和交税挂钩的,两省一府多交了商税,自然要获得优待。

    只不过对于两省一府的学政官员来说,他们大概不会觉得这是什么优待。

    二月十二日。

    山西学政林秉正,见到了山西推荐来的预科班蒙童。

    林秉正原本是房山县令,因为房山的功劳,被升任山西学政,专门主持吏科试的工作。

    山西吏科试的工作办的不错,第一期吏员都已经到岗,第二批的吏科试考试也已经完成。

    紧接着林秉正由接了挑选国子监预科蒙童的差事。

    和普遍抵触的其他学政官员不一样,林秉正的升迁有苏泽的功劳,到任后他也和苏泽保持书信联络,他是想要将国子监预科的事情办好的。

    但是看到这些蒙童,林秉正的眉头就皱起来。

    虽然这些孩子都穿着干净的衣服,但是普遍都比较瘦弱,甚至有些看起来营养不良。

    林秉正担心是下面的学政官员故意捣鬼,于是亲自询问了这些蒙童学问。

    但是这些蒙童虽然不是对答如流,但是回答的也中规中矩。

    学业没问题,就送到京师去吧。

    林秉正也挑不出刺儿来,于是命令山西学政衙门先让这些蒙童在学政衙门养养身体,别路上颠簸折腾死了。

    等从公堂回来,林秉正又喊来一名学政衙门的新吏,让他和同僚打听地方上挑选蒙童的过程。

    林秉正主持了第一届吏科试,在这些新吏中很有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说,他甚至要比山西巡抚的消息还灵通。

    果不其然,林秉正得到了消息。

    原来地方学政官都对国子监预科的事情十分抵触,但是他们也不敢明着违抗,挑选不合格的蒙童入京。

    于是他们在民间夸大消息,告诉地方上士绅,国子监预科是苏泽搞的“实学新政”,培养的读书人根本不是为了科举去的。

    听到这个消息,地方上的乡绅士族自然不愿意让子弟前往京师。

    最后挑选出来的这些蒙童,都是家境不好,但是认真苦读的学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