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6章 仁川入朝见闻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336章 仁川入朝见闻 (第3/3页)

  大同范氏往来于草原、山西和京师之间,和京师诸多权贵都有交往,由他协调要比工部直接出面好多了。

    罗万化说道:“铁路已经开工了,听说了已经铺了十里的铁轨了,完成一次短途试车,只要三匹马就能拉动四节满载矿石的车厢,工部和铁路董事局都觉得不可思议。”

    “那位范执行长,还向工部提出要将铁路修到宣府呢!”

    宣府,就是后世张家口。

    京张铁路?

    苏泽愣了一下,范氏的眼光果然很准啊。

    原时空,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主持修建,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铁路。

    而且在如今的大明,这条路具有军民两用价值。

    宣府是九边重镇,是北方疆防的重要节点,如果能修建京师到宣府的铁路,大明的后勤补给压力就能小很多。

    京师物资,可以直接运输到宣府,一旦草原出现异动,京营新军也可以迅速从张家口出塞。

    这条铁路的民用价值也很高。

    如今草原贸易繁荣,京师到宣府的路线最繁忙。

    如果能修成铁路,就可以直接将京师物资运输到宣府的马市,这能大大降低运输成本。

    “工部怎么说?”

    “房山到京郊不到百里,但是到宣府有400里,工部觉得还是先造完京畿铁路再说。”

    苏泽点头,现在边关安宁,确实也不急着修。

    而且铁路建造,只是铁路技术的一部分。

    铁路运营也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

    铁路道闸系统,铁路物流系统,信号控制系统,铁路班次调度,这些放在后世都是一门单独的学科。

    仅仅让马拉车跑起来不算什么,要保证每辆马车尽量准时到达,避免撞车出轨事故,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还是先用京畿铁路积累经验,等到朝廷和民间都看到了铁路的好处,然后再修建前往宣府的铁路吧。

    “对了,汝默兄最近没来找子霖兄吗?”

    “汝默兄?他不是刚刚上任武选郎,忙着筹备京营的事情吗?”

    罗万化看向苏泽,自从沈一贯离开京师后,苏泽的朝堂情报都满了半拍。

    但是想想也正常,苏泽任职的詹事府,可没人敢和苏泽聊官场八卦。

    罗万化说道:

    “还是京营新军的问题。”

    “京营新军有什么问题?户部的钱款没到位吗?”

    罗万化摇头说道:

    “是新军规模的问题。”

    “朝廷不是定下了精兵的基调吗?”

    好不容易裁掉的京营,朝廷自然不想背上新的负担。

    而且随着戚家军在大同的胜利,也说明了兵贵精不贵多的道理。

    罗万化说道:

    “精兵之策是朝堂上下都认可的,但是到底京营新军的规模是多大,朝堂诸公都有分歧。”

    “五军都督府那帮勋臣们,认为至少要两万人,建议从京师周围的省招募勇壮。”

    “但是兵部觉得只要一万人就够了,不愿意多练新军。”

    苏泽立刻明白了其中的争议点。

    说白了,这还是人事之争。

    京营新军不大,那兵部可以慢慢向京营伸手,逐步控制京营新军的人事。

    这一套文官实在是太娴熟了。

    但是一旦京营新军的规模大了,那必然要任用大量的新军官,兵部担忧自己失去对京营新军的控制力。

    “兵部的理由也很充足,如今北疆安宁,边关无事,没必要训练这么多的新军。”

    苏泽皱眉。

    北疆虽然安宁,但是也没到不设防的地步。

    而且大明的边疆也不止北面一处。

    原时空,万历年间就发生了播州之乱,云贵川大量土司卷入其中。

    而且大明正在海外殖拓,也同样需要陆军。

    这精锐部队又不是立刻能长出来的,现在不练兵等到日后需要的时候再练就就晚了。

    就在两人闲聊的时候,申时行走入报馆道:

    “子霖兄,我有事相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