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8章 通政司新怪谈之其二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428章 通政司新怪谈之其二 (第2/3页)

的问题。

    很多疾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症状,那如何确诊病人的疾病呢?

    中医其实很早就在总结病症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各种致病假说。

    中医主要是通过把脉来进行诊断的,所以这类书籍一般被称之为“脉学”。

    而李时珍在嘉靖年间,就写出了《濒湖脉学》,这是李时珍总结历代脉学的集大成之作。

    治病最难的其实是诊断。

    所谓对症下药,知道是什么疾病,查看医书就能知道治疗方法。

    但是各种病症的症状都不一样,就是苏泽穿越前的时空,诊断学依然是医学里最难的学科之一。

    经过苏泽的提醒,李时珍开始归纳病症,研究诊断学,然后根据这些研究进行归类,重新修订《濒湖脉学》。

    如果有一种病,症状要比天花轻,那它是不是天花呢?

    李时珍也被苏泽这个问题迷住了。

    就在这个时候,李时珍被召入京师给皇帝看病。

    担任太医令之后,李时珍有了官方身份,他请求内阁下令,京畿地区要将疑难病症也上报给太医院。

    偶然间,李时珍发现了几例奇怪的病症。

    这个病症的症状像是天花,发病过程也像是天花,但是远不如天花猛烈。

    患病的一家和邻居都安全的活下来,也都没有后遗症。

    李时珍赶往这家,发现这家人经营了一个奶场。

    奶场是最新的行业。

    苏泽在《乐府新报》写文章,说明鸡蛋和牛奶能强壮身体后,先是水师学堂自建养牛场,给水师学员提供牛奶。

    紧接着武监也跟进,武监和武监预科也开始提供牛奶。

    而京师一些富贵人家,也开始给孩子订奶。

    于是城外就出现了专门养殖奶牛的农户。

    李时珍想到了苏泽的问题,于是又开始细心观察,询问这几个病人的患病经过。

    最后他发现了,奶牛场中有奶牛也得病了。

    奶牛身上也出现了天花的痘疮,而这户人家就是在工作的时候患病的。

    李时珍非常激动,他亲自采集了奶牛的疮。

    李时珍通过【飞鸽传书】,将自己这个发现告诉苏泽。

    苏泽更是惊喜,没想到李时珍这么快就发现牛痘了!

    苏泽鼓励李时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但是也对让李时珍注意安全,最好在城外设置地方,让弟子进行研究。

    李时珍明白苏泽的意思,他身为太医令,现在当务之急是皇帝的身体,于是听从苏泽的意见,让自己在金陵医学院的弟子负责牛痘研究。

    就在这个时候,直沽的天花爆发了。

    在这个时候,李时珍自然顾不得其他,决定上书献出“牛痘法”。

    这件事自然引起了朝廷新一轮的讨论。

    牛痘法到底有没有用,朝廷大佬也不清楚。

    直沽的疫病来势汹汹,发病的案例距离京师是越来越近。

    李时珍对于牛痘法是否有效,其实也没有底。

    研究牛痘法的时间太短了,也没有足够的案例,在李时珍看来,还不如人法靠谱。

    但是李时珍和苏泽通信的时候,苏泽则鼓励李时珍在这个时候提出“牛法”。

    原因也很简单,如果在别的时候推广牛痘法阻力很大,在直沽痘疮传播的时候,推广的阻力反而是最小的。

    如果牛痘法真能阻断痘疮传播,那日后牛痘法的普及工作就好办了,这场疫情就能成为牛痘法的试金石。

    李时珍被苏泽鼓励后,于是上书进献了牛痘法。

    ——

    因为天花疫情,朝廷严令官员要留在官署衙门办公,办公完毕也要归家。

    那些有职权出入宫闱的重臣,更是要每日上报行程,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地区。

    这对于沈一贯来说,就是史诗级的削弱。

    苏泽好几天没听到沈一贯的声音,他也回到了通政司内坐衙。

    不过今天苏泽拿着一份奏疏,交给了负责传递奏疏的经历官徐叔礼。

    徐叔礼见到苏泽的奏疏,心中也是咯噔了一下,但是看到奏疏的名字:

    《请设保生医局推广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