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1章 系统的正确用法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441章 系统的正确用法 (第3/3页)

朱红色官袍的通政使李一元走进了会推会场。

    他瞥了一眼不远处的吏部尚书杨思忠。

    昨天晚上,有同年好友上门,劝说李一元不要放弃会推。

    身为大明消息最灵通的通政使,李一元如何不知道当下的局势。

    皇帝驳回了九卿会推的名单,说明对所有人选都不满意。

    如果这一次会推,还呈上同样的名单,那皇帝也要斟酌百官的众议。

    当然,也有可能适得其反。

    李一元冷笑,昨日来劝说自己的同年,到底是被谁驱使,李一元心中也有数。

    是吏部的手笔。

    这次皇帝驳回会推结果,也让李一元也认清现实。

    自己不在帝心,那轮功劳和威望也是不如杨思忠的。

    再推三人,也轮不到自己上位。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李一元很快就决定调整策略。

    既然自己没机会入阁了,那就不能让杨思忠入阁!

    斟酌再三之后,李一元捏住了自己准备好的稿子。

    在中书门下五房的安排,大小九卿依次入座。

    不得不说,中书门下五房搞的会推,看起来就要比吏部正式多了。

    苏泽宣布了流程之后,接下来就是鸿胪寺卿上台,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

    王世贞的施政纲领也很简单,他提出的教育要务就是编教材。

    如今不少地方成立了小学和预科,但是教授的内容还是各地学校自己编写的,甚至有时候都是老师随堂即兴教授,各个小学的教学水平天差地别,也极度依赖老师的个人水准。

    王世贞不愧是大文学家,他提出要由礼部编写一部专门的教材,分发给各地小学,按照教材内容统一施教。

    这样各地的教材统一,预科的入学考试才能公平。

    王世贞的主张得到了在场众人的鼓掌,他这套施政纲领切实可行。

    接下来是杨思忠上台。

    杨思忠是做吏部工作的,他对于教育改革的方向是设立对老师的考核晋升体系。

    杨思忠提议仿效六等吏员,也对小学教师进行分类,按照级别确定待遇和俸禄。

    通过这套体系,可以奖励优秀的教师,惩罚不合格的教师。

    这套施政纲领也得到了现场的掌声。

    苏泽暗暗点头,朝堂高层都是有两把刷子的,杨思忠的提案不就是原时空的教师职称吗?

    最后是李一元上台,他上台后,清了清嗓子说道:

    “诸位同僚,李某才疏学浅,恐不能胜任阁臣之责,辜负陛下和百官的厚望,所以决定放弃这次会推。”

    下方的大小九卿们炸开了锅,李一元接着说道:

    “在下推举詹事府学士诸大绶。”

    李一元说完,大小九卿的目光看向诸大绶。

    詹事府学士是詹事府的二把手。

    一把手詹事府詹事是殷士儋兼任的,如今殷士儋致仕,诸大绶实际上就是詹事府的一把手。

    其实一直以来,詹事府的工作都是诸大绶主持的。

    身为詹事府的实际负责人,诸大绶也在大小九卿之列。

    李一元主动放弃,还推举诸大绶,诸大绶为官清正,名声也很好,众大臣也没有更好的人选,于是这次的会推名单就成了“王世贞、诸大绶、杨思忠”。

    会推新名单出炉,苏泽立刻带着名单前往内阁,三位阁臣又让他将名单送入宫内。

    入宫路上,苏泽开始思考。

    新任阁臣竟然是诸大绶!?

    诸大绶是詹事府学士,统领詹事府,负责太子教育,自然也是重臣。

    他当过翰林院的二把手,也是妥妥的翰林出身。

    诸大绶在资格上是可以出任阁臣的,但是平日里很低调,所以在第一次会推阁臣的时候没被选上。

    但是苏泽越想,越是觉得合理。

    诸大绶是詹事府学士,和小胖钧的关系也很亲近。

    隆庆皇帝安排这一任的阁臣,自然也要考虑交接班的问题。

    选任一名东宫僚属来出任阁臣,自然也有托孤辅政的意思。

    诸大绶同时也有致仕阁臣殷士儋的好友,是心学的宗师,同时还是越中十子之一,在文坛也有名望。

    最后苏泽猜测,诸大绶可能是殷士儋在辞行的时候推荐的继任人选。

    殷士儋的心思也很容易猜,就是为了心学在内阁中再留一个种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