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6章 腊圃村  1994:菜农逆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396章 腊圃村 (第2/3页)

市场渠道再强,没有菜供应上,也一切都白搭。

    聊着聊着已是深夜,陈家芳和李秀都已吃完饭洗漱完。

    “别聊工作了,早点喝完,早点洗漱休息,都快一点了。”

    “嗯,好。”

    睡得晚,起得早。

    第二天天色还没亮,一家人又匆匆去了菜场。

    早上有露水,还不能太早收菜,但能做的工作也很多。

    菜田里的栽苗,预冷后蔬菜的打包装箱装车等。

    “冷藏车来了没有?”

    “在路上了,还有半小时到。”

    “好,打包装箱也快差不多了,车来了就能装车,让工人做好准备。”

    “OK。”

    繁忙而有序的工作随着工人上岗、车辆抵达后便开始了。

    一边栽苗收菜,一边打包装车,发往泰国和印尼的两货柜青菜上午时便启程出发。

    但后续还有一系列手续,想要完成整个流程还要等进口商拿到货,以及在当地的市场反应,整个过程稍微有点漫长。

    陈家志站在公路边,炙热的骄阳照在身上浑然未觉。

    菜场里,新割出来的空地已经在组织除草,跟着就是一系列消杀程序,为台风行情作准备。

    国内的蔬菜生产发展仿佛就是与天气斗争的过程。

    北方有冬暖大棚对抗寒冷,南方有小拱棚对抗风雨,随后就是产区的互补。

    陈家志熟知南方夏天必有行情。

    也为此做了诸多准备,除了江心菜场,连州合作基地、沪市基地都有可能带来收获。

    下午,捋顺了各项工作后,陈家志才关注起了菜场的科研部。

    育苗、嫁接、植保、土肥、器具都是科研部的工作范围。

    经过扩招,如今也拥了5名技术人员。

    也逐渐有了些成果,前段时间刚完成了育苗基质的配方配比。

    留种提纯复壮、植保和土肥方案、器具改进也一直在进行。

    近期又一次性开展了200多个茄果和瓜类蔬菜品种的适应性筛选。

    工作量还是比较足。

    陈家志只是提了微喷灌的改进,便没再多加干涉,科研部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菜场生产。

    用了两三天处理完菜场事务,陈家志便带上薛军和郭满仓再度前往增城。

    基地建设不能再拖了。

    薛军回来的这两天,也把已知的信息都告知了陈家志和郭满仓。

    增城原属于花城的贫困县,五年前全县还有144个贫困村,但在市里的对口扶贫下,三年前就全部脱贫。

    县域内各镇都铺了水泥公路。

    小楼镇在这其中又属于中等生,旁边又靠增江,交通和经济条件都还不错。

    而薛军选中的地方叫腊圃村,是个古村落,有八百多年历史,几年前还是镇政府所在地。

    比县如今的镇政府也更大,人口更多,是当地最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之一。

    而在腊圃村东面便有一大片连片的良田,涉及几个村子一共一千多亩地。

    并且还有一条二龙河从中穿过。

    陈家志和郭满仓跟着薛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