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74章 钟耀祖和家人2  重生后我只做正确选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874章 钟耀祖和家人2 (第3/3页)

深了,但EDA产品线研发区域的灯光,依然亮如白昼。

    钟耀祖重新沉浸到工作中,他开始仔细核查团队里几个关键子项目的进度。

    “小刘,寄生参数提取模块的精度提升测试结果出来了吗?

    代工厂那边最新的工艺模型数据有没有同步导入验证环境?”

    他通过Welink联系负责该模块的刘姓工程师。

    “钟部长,刚跑完最后一轮对比测试,精度完全达标,甚至比预期的还好!

    PDK数据已经同步了,正在做兼容性检查,目前没有报错。”

    耳机里传来刘工略显兴奋但又克制的声音,显然也是获得了理想的成绩。

    “非常好!把测试报告和日志发我一份,重点标注一下与上一版工具的差异点。

    另外,让测试组的同事加紧压力测试,模拟超大规模设计的负载情况,不能只看理想状态。”

    钟耀祖指示道。

    “明白钟部长,我马上安排。”

    刚结束通话,另一个窗口弹出消息,是负责AI布局优化算法的王博士:

    “耀祖部长,有个情况。

    我们新迭代的布局算法在7nm工艺的一个测试案例上,时序收敛效果比预期差了百分之三左右。

    初步分析可能和新的布线拥塞预测模型有关,也可能是工艺角覆盖不够全面。

    需要你帮忙看看决策树那里是否需要调整。”

    钟耀祖立刻回复:

    “把测试案例、收敛报告以及新模型的调试日志发给我。

    同时,启动B方案,用之前的稳定版本先确保这个案例能过。

    算法优化不能影响当前项目的交付节点。

    半小时后我们开个短会讨论。”

    处理完这些,他又点开了自己负责的AI驱动芯片性能建模工具的代码评审界面,仔细查看团队成员刚提交的几处关键修改。

    他在一行关于热效应模拟的代码旁添加了批注:

    “此处阈值设定缺乏动态适应性,建议参考我们上次讨论的论文第三章的方法,引入机器学习预测模块进行实时调整,以应对不同工作负载下的热变化。

    可先在小规模模块上验证有效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