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你们怎么都来抢陆北顾? (第2/3页)
。
夕阳的余晖为他挺拔的身姿镀上了一层金边,腰间的金荔枝带熠熠生辉。
今日之后,他的名字必将随着“连中四元”的佳话传遍天下士林!
然而,陆北顾深知,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东华门外的唱名、琼林苑中的恩荣,是过去寒窗苦读的终点,也是未来入仕的起点。
殿试前的陷害风波犹在眼前,对于陆北顾来讲,朝堂的暗流并未停息,他的敌人贾昌朝仍居高位前路漫漫,唯有掌握权柄,方能披荆斩棘,实现“他日封侯,更看海涛奔壮”的宏愿。
陆北顾转过身,目光投向暮色渐浓的开封城。
那里,有他即将开始的仕途,更有待他开拓的天地。
翌日。
喧嚣随着星辰一同隐去,禁中在晨曦中恢复了往日的肃穆。
殿内,官家赵祯卧在御榻上,带着明显的倦容。
昨日的琼林宴他虽提前走了,但多饮了几杯酒,终究让他本未痊愈的身子更添了几分疲惫。
好在今天不必上朝,就没那么累,起的也晚些。
他正阅览着奏疏,目光扫过一份关于河北地震的急报,眉头不禁锁紧。
就在这时,邓宣言悄步上前,低声道:“陛下,三司使张方平与盐铁副使范祥已在殿外候见。”
赵祯略一沉吟,挥了挥手:“宣。”
片刻,张方平与范祥一前一后,趋步入殿。
“臣张方平、范祥参见陛下。”
“不必多礼。”
赵祯直起身子,语气平淡地问道:“二位卿家所为何事?”
张方平开门见山道:“陛下明鉴,今岁河北军储仅够维系至夏末,陕西沿边各籴场因现钱短缺,购粮之议屡屡受阻。且屈野河界至之争悬而未决,夏人狡黠,恐再生事端,到时又需大量军费。如今三司度支,捉襟见肘,已是寅吃卯粮,若再不寻得开源良策,臣恐、恐不及明岁,边关即有断炊之危!”
张方平将三司面临的财政困境剖陈于御前,毫不讳言其严峻程度。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他执掌三司以来,日日夜夜悬在心头的利剑。
范祥适时接话:“陛下,开源节流,节流如杯水车薪,难解近渴。盐铁司总揽山泽之利,茶、盐、铁,皆为国课根本。然积弊深重,胥吏因循,豪商猾吏勾结,偷漏瞒报如同家常便饭,朝廷利源流失严重臣日夜忧思,遍观朝野,皆以为欲整饬盐铁,非锐意进取、通晓经济之干才不可。今科状元陆北顾,于经济之道见解非凡,更兼年少有为,锐气正盛,实乃为国理财之不二人选!”
好嘛,前头把形势说的这么严峻,合着是为了要人做铺垫呢。
赵祯并未立即表态:“陆北顾?朕昨日方赐宴于他,确是少年俊彦。然其毕竟新登科第,甫脱青衫,即委以盐铁司案主官之重任,恐资历不足,难以服众吧?朝中物议,亦不可不虑。”
正常来讲,像是三司、枢密院这种重要部门,其中“案”或者“房”的主官,跟知州是一个级别的。
而哪怕是状元,按照大宋的庙堂惯例,譬如宋庠、王尧臣、王拱辰、冯京等人,仕途起点也都是通判起步,没有哪个状元是上来就当知州的。
而“案”或者“房”的副手,也就是“主事”,在级别上才与通判同级。
如果陆北顾要以状元的身份留京任职,那么以“主事”的差遣作为起点才是正常的。
“陛下!”
张方平语气愈发恳切:“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人!陆北顾虽年少,然其于泸州时便显露出经济之长才,昨日陛下亦亲赏其识见。如今盐法改革,非有破旧立新之胆识、明察秋毫之手段者不能胜任!”
范祥更是躬身至地,言辞激烈:“陛下!盐铁司不得干才,臣每思及此,寝食难安!陆北顾乃天赐我朝之良才,正当其时,乞陛下乾坤独断,允其效力于盐铁司!臣担保,若得陆北顾入盐铁司,主持一案,必能廓清积弊,年内便可见效,为陛下分忧,为朝廷拓源!”
殿内一时寂静,只闻范祥因语速过快而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赵祯沉吟不语。
他深知国库空虚已是大患,张方平与范祥绝非夸大其词。
然而,直接将一个新科状元放到盐铁司这等要害部门的实权位置,既是京官,又是破格任用,明显打破了进士任用的惯例,在庙堂上造成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三司。
作为官家,赵祯要考虑的事情更多。
权衡良久,赵祯终于缓缓开口:“二位爱卿公忠体国,朕心甚慰,陆北顾之才,朕亦期许甚深。然则,授官乃朝廷重典,需考量周全,且待朕思虑。”
这话虽未当场应允,但已是将此事提上了议程,松了口风。
张方平与范祥对视一眼,皆知火候已到,若再强求,反为不美。
“陛下圣明!”
“臣谨遵圣意!”
二人随后躬身告退。
待张方平与范祥的身影消失在殿外,赵祯的目光重新落回那份关于河北雄州、霸州等地发生地震的急报上。
还没等他琢磨好如何批示,便又响起了通传声。
邓宣言再次趋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