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6章 连环计  大宋文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366章 连环计 (第1/3页)

    贾昌朝退回班列后,殿中短暂沉寂。

    沉香袅袅,却压不住方才几番奏对激起的暗涌。

    陆北顾首次立朝便见证了这般不见硝烟的较量,此时心头也暗自沉思其中种种细节。

    未等气氛稍缓,又一人手持笏板出列,乃是三司使张方平。

    “陛下,臣奏议东南漕运事。”

    他面色沉静,声音洪亮:“去岁淮南、江浙、荆湖丰稔,然部分漕粮北运沿途耗损颇巨,仓吏克扣、舟船沉溺之事时有奏报。今春运河解冻,漕运伊始,若不严加整饬,恐误军国大计臣请遣干臣分巡漕路,严核簿籍,惩处贪墨,并令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司优化漕船编组、加固险段堤防,务使东南膏腴,能实输京师。”

    赵祯微微颔首:“漕运乃国脉所系,不可轻忽。准卿所奏,选派清廉刚正之员巡漕,如有不法,严惩不贷。”

    张方平领旨,却又续道:“陛下,漕运之弊,根在人事,亦在法度。臣观漕司旧规,多有不合时宜处,譬如押纲官员赏罚,重时效而轻损耗,致使纲船往往冒险疾行,增覆溺之险。另,沿河州县协济漕运之责不明,推诿塞责者众。臣恳请陛下允准,由三司主导,重定漕运条例,明晰权责,使赏罚更契实际。”

    此议触及漕运根本,牵涉诸多衙门利益,殿内顿时响起低微议论声。

    文彦博与富弼交换眼色,不知道他们跟张方平做了什么利益交换,但很快,文彦博便出言支持:“漕运条例行之有年,积弊已深,确需厘定新规,以利长远。”

    “漕运事关重大,条例更张宜慎。”

    贾昌朝眉头微皱,却道:“现行规制虽有小瑕,大体尚算完备,若骤然全盘改动,恐致漕务紊乱,反为不美。”

    贾昌朝的表态很急促,陆北顾在后面暂时没琢磨明白他到底跟漕运有什么关系,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张方平提出的这件事情,除了要给三司抓权,很大程度上,还是针对人事.不然的话,不会把吏治特意点出来。

    双方又就漕运改革之缓急争执起来。

    张方平坚持己见,引数据、举实例,力陈整顿漕运的必要;贾昌朝则强调稳定,担忧贸然整顿引发动荡;韩琦、富弼等人则从不同角度支持张方平。

    殿内再度掀起一番唇枪舌剑。

    陆北顾静立聆听,不多时,便捕捉到了一些关键信息。

    张方平说道:“陛下,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自周湛升任度支副使之后空置许久,南方漕运才缺乏统一调度,臣请以户部判官高良夫担任此职。”

    高良夫,是张方平的心腹,此前两人在蜀地可是患难与共过的,一起应对了三年前的“甲午年蜀乱”流言。

    而在张方平复任三司使之前,高良夫就已经被调回京担任户部判官了。

    张方平此举,表面是为漕运,实则亦是借题发挥一方面确是履行三司使的职责;另一方面,或是想借此机会,将他的影响力进一步延伸至地方漕运系统。

    贾昌朝说道:“陛下,臣以为王逵历任江南西路转运使、淮南转运使,于漕运事务熟稔,可堪此大任。”

    韩琦马上反驳道:“王逵刚因讨溪峒蛮兵败之事回京待查,责任尚未追究清楚,怎可予其新职?”

    之所以韩琦会有此说法,是因为在去年冬天的时候,溪峒蛮骚扰荆湖地方,而朝廷命令荆湖当地的大员,李肃之、宋守信、贾师熊等人负责带兵前往讨伐,王逵则负责军需补给。

    但王逵为了党同伐异,让李肃之等人无法建功,便悄悄地将军需给克扣了不少荆湖宋军进山没多久,后勤补给就跟不上了,再加上地形不熟悉,被溪峒蛮一路追击,导致四十多名士卒战死,伤者多达数百。

    于是,双方开始互相上书指责。

    结果就是两败俱伤,朝廷任命提举江南西路刑狱、度支员外郎王绰为荆湖北路转运使、领兵马事,代替李肃之;同时也任命了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魏瓘任龙图阁直学士、知荆南,代替王逵。

    李肃之和王逵,都被勒令回京待查。

    这个王逵,陆北顾还是很熟悉的,就是那位他在去年秋天从泸州顺江东下,来到江陵时被强制抓去宴饮的江陵知府。

    原先王逵是陈执中的人,现在陈执中的盟友贾昌朝似乎有将其收入门下的意思。

    争论片刻,赵祯抬手制止:“漕运条例之事,关系重大,非一朝一夕可决,着三司先就整饬当前漕运弊政提出具体方略,条例修订可由中书、枢密院、三司共议,成熟一条,修订一条,不必急于求成,亦不可因循苟且。”

    “至于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之职,干系重大,且斟酌仔细后再议吧。”

    这番裁决,仍是典型的赵祯式平衡术,既肯定了整顿的必要,又避免了立即陷入激烈的人事之争,将矛盾暂时搁置,事缓则圆,留待日后慢慢消化。

    官家发话了,张方平、贾昌朝等人只得领旨。

    随后,又有几位官员出班奏事,或言地方灾异,或请修缮河工,或举荐人才,皆依序进行。

    赵祯或当即裁断,或交由有司详议。

    陆北顾始终凝神静听,观察着每位奏事者的神态语气,揣摩其言外之意,同时谨记职责,目光扫视班列,观察失仪之举。

    “就是这炭笔不太好用啊.”

    毕竟是在开朝会,他是没法跟正常书写一样带着笔墨纸砚的,刻刀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