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7章 谣言谶语的威力  大宋文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367章 谣言谶语的威力 (第3/3页)

了。

    富弼虽然是文彦博的盟友,但富弼继承的其岳父晏殊留下来的庙堂资源,跟文彦博是合作关系,而非依附关系。

    光是六塔河案的连带责任不足以动摇富弼的相位,他又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所以此时态度与文彦博并不一致。

    富弼冷静地说道:“最可虑者,中使持密旨,权限不明,若在河北被有心人引导,罗织罪名,严刑逼供,恐酿成冤狱,牵连无数.六塔河事涉众多河工、官吏,一旦掀起大狱,河北局势亦将不可收拾。”

    “咳咳.”

    王尧臣咳嗽连连,声音虚弱地提醒道:“中使一出,代表的是官家疑心,宽夫你冷静一下,此时我等若应对不当,后果反而更糟糕。”

    王尧臣跟文彦博是同年不假,但他跟韩琦、包拯这种文彦博没上位前还在地方外放,文彦博上位了就马上被提拔回中枢的同年,还不太一样.他在文彦博担任首相之前就已经是枢密副使了,而且从枢密副使到参知政事这一步,也不是因为文彦博的提拔,而是因为在刘沆事件中王尧臣提醒了文彦博,所以刘沆才倒台,他得以增补进政事堂。

    文彦博久经宦海,听到了王尧臣的提醒,也从暴怒中渐渐冷静了下来。

    是啊,事情或许没这么简单。

    如果说,设局之人的目的就是故意想要激怒他,让他去阻止此事呢?

    “那么,官家马上就会对我起疑心!官家会想,如果这里面没鬼,我为何会反应如此激烈?官家肯定不会认为我是怕有人借此动摇相位,只会认为这些事情是真的不能阻止调查!换个方向,只能是劝谏官家了,劝官家不要让中使去查,而是经由中书省下旨,遣外朝官员去查。”

    文彦博心思电转,几乎瞬间就想清楚了其中关节。

    冷静下来之后,他开口道:“此事更深层之意,恐是想借此将与我等执政关联起来,动摇官家信任,我等绝不可坐以待毙.我会上书自辩,陈明六塔河工程原委、得失,痛斥谗言之虚妄,恳请官家勿信妖言,收回成命,或至少明令御史台、刑部官员协同查案,以昭公允。”

    在大宋的政治环境里,官家始终都保留着自禁中不经过中书省下发旨意,然后任命某个官员或调查某案件的权力。

    前者被称为“斜封官”,后者被称为“中使狱”。

    但政事堂的宰执们,同样也有权力劝阻官家,甚至拒不配合执行。

    这种看似矛盾的事情其实并不矛盾,反而是大宋政治体制的一种精妙设计,因为很多时候,官家并不是真的想提拔某个人或调查某个案件,只是借此对外朝的不作为表态,以此给外朝施加压力。

    “理应如此。”

    一直没开口的曾公亮补充道:“同时,需要河北路安抚使、转运使等官员谨慎应对,但凡涉及,务必据实陈情。”

    曾公亮出身官宦世家,作为天圣二年的进士,跟宋庠的关系比较近,与文彦博和富弼等人反而素无交情。

    去年,曾公亮在权知开封府的差遣上短暂镀金了几个月,就被紧急提拔进了政事堂,官家的目的就是为了限制文彦博,让文彦博在政事堂里不能做到一家独大。

    再加上曾公亮跟六塔河案压根就没关系,所以他也不上心。

    刚才没说话,就是怕脏水溅到自己身上,这时候也只是说了些不咸不淡的场面话。

    见此情形,文彦博也不意外。

    他只说道:“吾等需同心协力,共度此难关。”

    随后他看向富弼:“富相随我一同上书?”

    富弼点了点头,六塔河案,他的责任虽然不如文彦博那么大,但怎么也是个次要领导责任,所以他肯定是避不开的。

    “咳咳.”

    王尧臣又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随后勉强道:“眼下官家正在气头上,你们上书,言辞需恳切,道理需分明,既要辩白,亦要体现顾全大局之态。”

    “明白。”

    随后,文彦博与富弼联名上书,以内侍常祸害地方以致百姓不宁为由,要求官家撤回中旨,经由中书省下旨,令御史台与刑部遣得力人员协同查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