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四章 开示  枯荣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九十四章 开示 (第2/3页)

出来的,又有几个能混到你这地步。”穆逢利笑了:“我跟你们主任也有过一些接触,他对你评价不错,说你本分踏实,材料写得也好,很有才气。其实,秘书出人才,有很多领导都是秘书出身。表面看市委政研室也是‘清水衙门’,没啥外捞,但给领导写材料不白写,站住这个‘近水楼台’,将来至少能混个处级干部。”

    梁石头微微一笑:“说实话,我现在很知足了,还没想那么远呢!”金玲忙说:“这社会经验咱还得学还得练,你应该多学学三姑夫为人处事,不能老八板儿,也多多学学三姑夫圆滑活泛,不能说话照直嘣,得学会拐弯抹角。”黄香芪说笑:“别让你三姑夫这通白话把石头带跑偏了!”未等梁石头接话,金玲忙说:“那哪能呢!三姑夫是官场的老油子了,可学的经验多着呢!”穆逢利说:“石头从东北矿院回来,我只是帮他联系了教委服务公司,后来进小矿处,调入局里,再跳进大机关,以及接连提职,都是他自己弄成的,我还真没帮上啥忙。”金玲忙说:“三姑夫的忙可是帮大了,若没有你给他报名代培,他这大学就上不成,不上大学也就没有今天。”黄香芪说:“为了石头能有工作,你三姑夫可是没少挨老婶子的数落。”

    一听这话,梁石头便想起好几年前奶奶领着他去催三姑夫办工作的情景,想起三姑夫被骂时那无可奈何的表情。

    穆逢利说:“石头哇,跟你说实话吧,那时你二爷知道你奶奶数落我,他就极力反对,说别给那小子办工作,也不是咱老黄家人。”黄香芪也说:“我常吹耳边风,说老婶亲自上门求的,别不当回事儿。”穆逢利继续说:“要说对你有恩,你奶奶是第一个。要不是你奶奶催的紧,我真不会把你的事儿放在心上。当我知道市里要往东北矿院送一批代培生,我还是忍不住让你三姑告诉了你奶奶。你的机会就是这么来的,你奶最惦记你这个二孙子了。”

    金玲说:“三姑夫是我们的恩人呐,到多暂我们都忘不了啊!”说得穆逢利很是高兴,直夸金玲懂事。黄香芪说:“石头,我听说你妈病情好转以后信佛了,常往小孤山大庙去,她是不是想出家呀。”梁石头说:“那倒不至于出家,经常去参佛是真。现在只是个信士,她和大庙的了尘法师是三姓师范同学,经常去请法师指点迷津。只要她能想得开,信啥都不重要。”黄香芪笑了:“我啥也不信,就信自己的良心。”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了尘法师发愿重修慈音寺,山门、大雄宝殿、观音阁以及配殿修缮一新,寺院几处倒塌的围墙也恢复了原样,还在山门内侧修起钟楼鼓楼,新建的金刚宝塔直插云霄,更多了恢宏的气势。每逢农历四月十八庙会时大佛开光,这里如同做大戏一般热闹,赶庙会的善男信女熙熙攘攘。

    入夏,小孤山呈现出一派风光旖旎的景象,山上茂盛的杂树叶子遮住了大庙巍峨的轮廓,只在那绿浪抵汐的树梢旁还能看见一角飞檐。庵院蔼然,慈佛肃穆,有几个散客观光游览,几个香客进香礼佛,尽管阴云笼罩,仍显得有些神秘。

    艾育梅背着个兜子走进寺院,先去见知客师,刚走到客堂,看见两个居士往外墙上张贴新的《居士须知》,就走过去默默浏览起来。闻听一阵飒飒的脚步声,回头看时,看见身穿深灰色海青长袍的了尘法师从甬道上走来,便肃立道旁合掌致意。

    了尘法师只比育梅年长一岁,却是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艾育梅是这里的常客,每次来都会向了尘法师讨教。了尘把她领到自己独居的尼舍,坐在炕桌边,握着念珠说:“我见你近日来的频了,可还有什么需要开示的?”艾育梅略一思忖:“最近晚学常想,人与人有相遇,也有离散;有喜欢,也有怨恨;有成全,也有辜负,我们终究拥有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这些问题,我越想越困惑。”了尘说:“人生在世,形体易得,性资难得。时光易过,劫数难过。这世间万事,都难逃因果。你看那凡夫俗子,哪个不是各种各的因,各收各的果呢!”

    禅房外下起了密集的雨来,淋在窗子上发出一阵沙沙的声响。艾育梅沉吟了一会儿,又问:“晚学还想讨教,人活着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痛苦?”了尘说:“人之所以感觉活着很累很苦,原因就是心有愚痴,看不透世界虚妄的本质。一个人迷惑贪欲憎恨,就会产生别业妄见。用佛陀的视角来俯瞰人间,这世界就像镜花水月,就算穷其一生的努力,最后也是一无所有。其实,佛陀和我们众生一样,也在仰望天空、脚踏大地、沐浴阳光雨露,佛陀能成为众人的信仰,就在于他在菩提树下看破了世界的本质,悟出了人生四大皆空的真谛,找到了不生不灭的自我。参禅重在自悟,如果身子能立在不生不灭之处那便是佛了。所以,需要用正知正念来独善其身,只有找到本心降服妄心,才能成为悟道的智者。”

    艾育梅频频点头,说道:“谢谢法师这么细致的解释,晚学有所开悟了。记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觉得做到这一点尤为重要。若心无鬼胎,就不会成为罗刹;若心无毒害,自然也不会成为畜生;若心无愚痴,就不会深陷苦海;若心存正念,那处处都会是乐土。”了尘投来赞许的目光,一手立在胸前,口诵一声佛号,吟诵道:

    一念执着,万般无奈;一念放下,万般从容。

    从了尘的禅房里出来,艾育梅竟觉得自己仿佛超脱了一般,内心像被细雨滋润了似的,清新而自在。她走过花木掩映的甬道,迈进了倒坐观音的门槛。在莲台前的蒲垫上跪拜,合掌闭目,虔诚无念,默诵起心经来。

    沿着有些泥泞的毛毛道回村时,艾育梅撑起了一把伞。走过西岗坡地,走过杂树林地,沿着火燎沟南岸走进村里。刚走过罗锅桥,就见一些人沿着中心街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