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这就是最后的波纹了 (第2/3页)
哪怕有车队愿意主动配合也不行,没有车队愿意的时候那就大家可能都愿意,但凡有谁愿意那就是其他所有车队都不愿意。
这毕竟是用来宣传F1这项运动整体的电影,不能掺杂太多私货变成某一支车队单独的宣传片。
所以车队是架空的第11支车队,车手也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两位架空车手。
为了突出电影整体的“成长”基调,车队不能是一开始就立于顶端的顶级车队,车手也不能是一开始就强无敌的火星汽车人。
所以车队是围场垫底的车队,主线就是车队陪着车手一同成长,从垫底到拿分,最后再到夺冠历程。
现实中夺冠由很多因素决定,赛车的速度、车手的能力以及最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运气。
如果只是想要让一支垫底车队夺冠那可太好拍了,束龙去年开着围场纯垫底的哈斯最高都能拿到P2,甚至如果运气再好一点蒙扎指不定都有夺冠的可能。
但故事不是现实,现实可能不需要逻辑,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放在那再怎么否认也不会消失。
故事需要逻辑,而且需要能让绝大部分普通人都能认可的逻辑。
恰恰阿隆索赛后有感而发的那句“有时候输就是赢啊!”,就是可以成为将一切看似不合理的逻辑链串起来形成一个闭环的关键钥匙。
阿隆索也没想到原来自己有这么重要,借着酒劲儿半真半假玩笑似的开口道:
“那你们是不是也要给我挂个顾问的名头?”
伊伦被噎了一下,显然他作为编辑并没有那么大的决定权。
不过这个话题很快就被略了过去,之后会有个线上的议程,主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也会参与,那才是能说得上话的实权派。
会议在第二天进行。
布鲁克海默同意让阿隆索挂名,不过仅仅只是一句话的灵感启发筹码不够重,所以在优先顺位上会比束龙低一些。
而放在束龙面前的则有两个选择。
要么就是长期跟组辅助拍摄,以目前束龙的知名度,如果最后对成片贡献程度高的话布鲁克海默不介意让他参与票房分红。
当然比例会比汉密尔顿低很多,象征意义的分红,多半也不会比所谓的固定酬劳高到哪里去。
毕竟人家7冠王的名头放在这里,本人也亲自参与的电影项目的投资,地位当然不一样。
甚至都不用阿隆索劝诫,束龙自己就选择了另一个选项。
那就是只挂一个顾问的名头收取固定酬劳,辅助电影对角色的塑造以及比赛过程的指导,相当于收钱干一部分力所能及的活,还能借着电影提升一下自己的知名度。
这部分职能其实跟汉密尔顿的定位也有一点重合。
但老汉从出道起就没开过慢车,真让他去头疼让慢车获胜的办法多半也是个门外汉。
显然还是高峰与低谷都经历过,且还开着烂车屡屡创造阿隆索口中所谓“Miracle!”的束龙在这方面要更权威一点。
至于剩下的就恕某人不奉陪了。
车手的主业毕竟还是赛车,业余时间凑凑热闹还行,要让束龙浪费大把的精力陪着剧组胡闹他也不乐意。
布鲁克海默倒也还算好说话,临了还打赌似的跟束龙承诺:
“反正电影制作的周期肯定不止这一两年,你要是能在这期间拿下世界冠军,那我们同样可以考虑让你参与票房的分红。”
没有签字画押,仅仅就是一句口头上的保证,是不是真的束龙自己其实也不是特别在意。
若是真到了那个时候,或许就不是他去主动讨要酬劳,而是制片方为了蹭他的名头主动来交涉了。
首先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拿下世界冠军。
卡塔尔大奖赛结束后难得不是背靠背的比赛周,束龙他们总算得以空出一段时间从密集的赛程中稍加喘息,但在比赛格局如此激烈的时间点,车队显然也不会让他们轻松到哪去。
束龙和汉密尔顿搭伴回了英国,蹭的是老汉赞助商提供的私人飞机。
吉达毕竟是条全新的赛道,哪怕是汉密尔顿自己心里也没有底,这段时间准备好好啃啃模拟器临时抱抱佛脚。
束龙自然也要返回米尔顿凯恩斯的红牛总部去报到,纽维比赛一结束就连夜返回基地加班,看样子已经有了什么解决方案的初步想法。
这一次有了模拟器的辅助,维斯塔潘和束龙都会在练习吉达赛道的同时,帮助纽维去跑大量的测试数据。
别看两家车队势同水火,其实双方的车队基地总部离得根本就不远,直线距离还不到40公里。
等下了飞机挥手告别,束龙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还有人来接,有人开着他的那台991来接
“老板?!你怎么哦对,上次我把车钥匙给你了。”
霍纳故意摆出一副警惕的样子对汉密尔顿招了招手,揽着束龙的肩膀把他带到车边,这才自觉地坐上了副驾的位置。
“他们应该没有给你什么糖豆吧?”
“如果不算那个电影的顾问合同的话,应该没有。”
“这到是件好事,那如果我让你下一场故意去和汉密尔顿同归于尽,你还下得了手吗?”
束龙目瞪口呆地看着自家车队的老板,一副终于等到你原形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