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一十、黄粱计划 (第2/3页)
。
“数字生命说有其道理,但如果是纯粹的数字意识,理论上应该更稳定,不会出现夺舍间隔和明显的能量波动,它们更像是一依赖外部场维持的特殊数字意识体。”一位量子物理学家语速飞快。
“观察者效应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利用它,它们优先选择攻击者和接触者,是因为这些目标在量子层面与它们的‘观察’产生了最强的纠缠。”一位信息学专家提出了大胆设想。
各种思路在碰撞,不同的学科领域在交叉。
悲愤与紧迫感驱散了所有的门户之见和保守思维。
有人开始疯狂演算量子纠缠的扰动模型,有人设计针对性的能量脉冲波形,有人提出利用大量同步的、非生命的强信号源去“污染”量子共鸣场的信息环境......
泪水还挂在脸上,但每个人的眼中都燃烧着火焰。
他们知道,自己笔下的每一个公式,设计的每一个波形,都可能决定着前线是否会有第七万、第八万个牺牲者,决定着人类文明的未来。
终于,在近乎燃烧脑力的高强度推演和整合后,一个融合了多方思路、极具针对性且理论上具备操作性的新战术被提炼出来。
黄粱计划,就此完成。
中枢在听取汇报后,沉默了良久,最终只说了两个字:“执行。”
——
超过一万名志愿者,穿上了科学院紧急改造的特制“镇魂”型全覆式外骨骼。
这种外骨骼比常规型号厚重数倍,完全密封,没有任何观察窗,驾驶员完全依靠外部传感器和神经连接操作。
其背部巨大的支援箱体内,集成了强效的神经干扰器、生命维持系统和一套专门用于这次作战的特殊装备。
他们的任务很简单,在预定时间,根据统一指令,冲向各自分配的目标,所有的“被选中者”。
使用外骨骼臂载的致命性极强的冲击武器,在同一时间点,尽可能多地“击倒”目标,强制触发其夺舍机制。
并且,在攻击完成后,确保自身被选为夺舍目标,完成最后一次“引导”。
十天。
最后的准备和调度用了十天。
这十天里,又有数十万名同胞倒在了拖延战的战场上。
当那一万名身着臃肿“镇魂”外骨骼的身影,在漫天无人机和监控装置的注视下,如同沉默的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