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大潮 (第2/3页)
再加上先前的胡荣之事,理论上不会有很多人为胡皇后说话,毕竟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皇帝对废后之事,是相当坚决的。
而且孙贵妃还有太子这件利器,在这种事上反对,那可真是落不了好。
但其后所发生的诸事,远远超过了二人所预料。
朝野之间反对的人,声势堪称浩大!
不仅仅是京中的朝臣在上书反对,地方上也有大量的官员上书,反对废后,他们认为胡皇后无过,不应被废,孙贵妃虽然有子,但古来有子的妃子诸多,立为太子的亦不少,岂能因此而立为皇后呢?
况且民间四十无子,才能纳妾,如今皇后正处于盛年,今日无子,翌日不一定无子,这般废后,实在是不通常理。
皇帝若是废后,岂不是助涨民间气焰?
这等声势,通政司直接被奏章淹没,一批批的往内阁搬,内阁几人脸色都很是难看,而后悄悄望向李显穆。
这些奏章不仅仅是反对皇帝废后,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攻讦李显穆,说他“行宰相之实,辅弼君王,却不能劝谏,一味顺从,媚上而奸刻”,又说他“不能执正道,而枉顾正妻、侧室伦常,岂不是要掀翻天地”。
文渊阁中,气氛凝滞,如今身处深寒冰川之内,又落针可闻,良久,杨士奇才带着探究之意,开口道:“明达,这些奏章,你看怎么处理?”
李显穆脑海中一直在疯狂闪过无数前因后果,这件事甚至有些出乎了他的预料,听闻杨士奇询问,他抬起眼,带着莫名的语气,“士奇觉得呢?”
杨士奇试探道:“这些奏章所说也不是全无道理,此事兹事体大,不如询问过陛下再做决定?”
李显穆瞳眸更幽深了几分,望向杨士奇,让杨士奇只觉有些发抖,好像心底的想法都被看穿了一样。
李显穆又望向其余几人,杨荣面上、眼底都带着焦躁之色,杨溥若有所思,却不知在想什么,黄淮满脸担忧,金幼孜带着几分焦急、视线则不时往其余几人身上看去。
这小小的一个内阁,众人心思却繁杂的很,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今日之事,态度自然也各不相同。
“诸位觉得呢?”
“不妥!”杨荣当今第一个开口,沉声道:“询问陛下,岂不是将此事甩锅给陛下吗?
让陛下直面大臣的反对,那要内阁干什么?
诸位,我等从永乐朝就历事阁臣,若是内阁势弱,我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此言万万不可再说。”
杨士奇眉眼下合,“子荣所说有理,是我方才失了分寸,只是此事如今声势极为浩大,怕不是我们内阁能压下来的,倘若日后被扣一个阻隔内外、隔绝圣听的罪名,那可就不好了。”
内阁众人脸色一变又一变,堪比四川变脸。
杨荣说的很有道理,内阁权势如今权势是很大的,内阁大学士在外面,甚至隐隐在尚书之上,在士林之中,声望卓著。
但正因此,才更需要声望来支撑,若是名声坏了,那日后必然寸步难行。
李显穆脑海中的头脑风暴终于缓缓平息了下来,这件事从头到尾都透着诡异,一件不涉及利益的事情,一般是不会搞出这么大的阵仗的。
通过他的分析,这件事的疑点非常多——
首先,朱瞻基和大臣们的关系是相当不错的,太宗皇帝时期就为官员们加俸禄,而且不像是洪武皇帝那么严苛,而后到了仁宗时期,再一次提高俸禄水平,朱瞻基登基后,再次提高了文官地位。
君臣之间相处的相当不错。
从政治层面来看,双方之间有深厚的互信水平。
人都是将心比心的,一般来说遇到这种皇帝,不说忠诚效死,但在许多事情上,也不至于给皇帝添堵。
所以这件事就不可能冲着反对皇帝去的。
第二,胡皇后没那么大的声望和势力,能鼓动这么多的朝臣为她发声,孙贵妃一个后宫女人,也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