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香火鼎盛,一篮异果 (第2/3页)
还叫灵素祠,娘娘的体面全着了;
右前为尊,道祖的威望也没轻慢。
人心的火苗一旦点着,便是大山也能抡平。
不过几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里夹着“嘿咻”的号子,日日不绝。
待得尘土落定,一座崭新又带几分古拙的殿宇,已然昂然立在村头。
主位上,自是那尊从井里得来的青石老君骑牛像;
两侧依旧是金灵、银灵两个童子伺候。
偏殿角落,却比寻常庙中多了一尊怀抱石磨、慈眉善目的小泥塑。
只有少数几人能认出,这便是那位制出了豆腐的淮南子。
八成是村头豆腐坊的乡人,念着自家祖师的恩德,悄悄添上的。
殿虽立了,天时却依旧焦烈。
村外的地,仍是快要烤焦的模样。
村人每日取水,总要先净了手,走进祠中,先对着青石道祖磕一个头。
再转身给灵素娘娘拜上三拜,嘴里念念有词,感恩天降甘霖。
香火越烧越旺,青烟缭绕,几乎凝成实质,把两座殿宇都罩进了一层朦胧。
莫说别处,就是长安城里最热闹的城隍庙,若单论这份虔心与密集,怕也要逊上三分。
日子一久,烟熏火燎之间,那两尊神像的面庞竟也柔和了几分,隐隐带上了几许活气。
两界村这点香火,能不能真惊动那位高坐九天之上的道祖,姜义心里没个准。
可孙女身上的变化,他却瞧得清清楚楚。
姜锦这丫头,起初顶着“药师娘娘”的名头,原是要受祠中主祀的。
后来因着她娘的缘故,避了讳,才改成“药师灵女”,在灵素娘娘身畔挨个旁祀。
可眼下,灵素庙香火正旺,旺到了村里前所未有的地步。
她这一尊旁祀,自然也跟着得了天大的好处。
姜义分明瞧见,孙女神魂里那一尊小小灵女像,比先前凝实了不知多少,眉眼间竟添了几分不容忽视的威意。
神旺则魂明。
落到实处,便是读书识经时,那双眼亮得惊人。
往常生涩难懂的经文,如今往往一扫便通,毫无滞碍。
她那姑姑姜曦,当年天资过人,也是三十四岁那年才修成神明,性命双全。
姜锦光论资质,自是比不过。
可如今得了香火助力,修行的速度,却要比当年的姜曦还快上一线。
照这般势头下去,或许真有机会在三十岁前,便能性命圆满,踏入那超脱凡俗的境界。
修行一道,从来都是一步快,步步快。
姜义对此,体悟颇深。
他自己磕磕绊绊,花了四五十年光景,才勉强踏入此境。
体内污浊深重,若是没有屋后那株桃树相助,便是给他四五百年工夫,也未必能将体内的浊气炼化干净。
而姜锦若真能在三十岁前破境,那往后便算再无奇遇,只凭着勤修苦练,耗上一二百年,也能将体内秽浊洗得一干二净,修得个通透之身,再攀更高的山头。
与她一同受着供奉的姜钦,想来也差不多的光景。
姜义心里自是替这一双孙儿孙女欢喜。
只是这份欢喜底下,难免也暗暗感慨。
香火愿力,当真是个妙物。
难怪天上地下,那些有名号没名号的神祇人物,一个个削尖了脑袋,也要抢着分上一份。
姜义心头正自感叹着,屋外忽传来些动静。
却是姜钧那小子,从后山下来了。
说来也怪。
从前这孩子日日回家,自打姜明那封信寄来后,倒好,三五日不见人影,常宿在山上。
只是每次下来,姜义都能瞧出,他身上那股子气息,又厚了几分。
不知是灵泉滋养,还是另得了什么吐纳正法。
院中,正跟在姜义身旁学着纳气的小涵儿,一见姜钧身影,立马甩开手脚,噔噔噔跑上前去。
她才四岁半,家里头,便属这位小叔最亲近。
姜钧见了小不点,脸上也带笑,蹲下身来逗弄两句。
随即手往身后一探,变戏法似的,摸出个藤编小篮子来。
篮中几枚异果,红的似火,紫的如玉,色泽鲜亮。
别说姜家果林没有,便是姜义这半辈子见多识广、书读千卷,也未见过听过这些果子。
小涵儿眼珠子直亮,笑嘻嘻伸手去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