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谁定天下 (第2/3页)
然而就在王遇山部趟过前面火力网的高伤亡,进入短兵相接,刚刚消耗了一波浱军体力,眼见着再过几刻钟,就能依靠人数优势占据上风时。
这时清脆鸣金声响起。
在一片尸骸中的昊军撤退了,这一战昊军伤亡足足一千六百人,浱军伤亡三百八十七人。
浱军阵地上,累得喘息的士兵们从怀里拿出糖块,手抖地塞入嘴里,然后拿出水壶大口吞水。
他们看着后撤的昊军,并没有打赢的狂躁,而是心有余悸;因为只要昊军再加把力,己方伤亡就非常大了。
这时候浱军上方,一组从后方来的龙马队列盘旋在空中。这帮通讯营中的宪兵们,记录地面上的尸体数量、了解己方战损比,并且问询了昊军的状态。随后他们从身上挂着的“六个竹筒中”拿出一道命令交给该地指挥官,就立刻回去。(命令是参谋部做的,而参谋部是针对多个情况做了预案,眼下是符合当下情况的其中一个预案。)
命令非常简单:命令这一部,挑选出四百人战斗营和后面赶来的兄弟部队会合,随后就可以回去休整了。
三刻钟后,这四千人部队组成战斗队列,用担架抬着伤员回去了。
王遇山是眼睁睁看着这只刚和他打完一场的疲惫部队走了。但他没有法追,因为在一旁看戏的另一只浱军逼近了。
这只浱军并没有直接冲击王遇山的部队,而是进行迂回,卡住其后侧道路五公里处,逼着王遇山部队继续作战。
而正面呢?留给第三支浱军赶过来看戏。
王遇山仿佛明白了什么,这是要用一只只部队轮着来和他打一场。
浱国太富了,兵车充足,马匹膘壮,这种烧钱的大机动,浱国打得起,就是用“钱”来换昊军的战损。
6月28日,第二只浱军主动发起进攻,王遇山兵团遭遇炮火轰击后,不得不与这支黏上来的浱军交战。
话说为了逼迫王遇山决战,浱军火枪骑兵足足和王遇山的部队拉扯了四个时辰,火枪弹药都快打空了。
昊军在发现实在摆脱不了牛皮糖一样的车载火炮和火枪骑兵后,终于杀了个回马枪。
于是乎王遇山部队又在冲锋时候挨了一轮火枪阵的射击,又在铁丝网下送了一波人头;终于到了肉搏阶段时,就在浱军搏杀三刻钟后,第三只浱军出场。
心态爆炸的王遇山不得不调动力量防御侧袭,而明明可以乘胜追击的这第二只浱军则趁王遇山调整阵型,全军脱离战线,在分开五百步的距离后,则是立刻列队休息。
昊军上下是懵逼,这是在“玩呢”?
而对于王遇山来说,自己这一军是万万不能再打第三轮,而且这种打法让自己(昊军)太吃亏了。
每次交战限定四到五个时辰,远程输出一轮后,紧接着肉搏一轮,在体力耗尽前撤出战场。
昊军方面,在武气修为者的人数上,要比每一路浱军都高。也就是说,这要是个战争游戏,昊军兵种的“精锐等级”是要比浱军高两个档次。
武气不是一般人能够修炼的;放在西方都是预备骑士们。按照宣冲理论,这些人在赵诚的体系中都是高阶层。
话说,“血酬”是以“等级提升”为报酬,激励士兵们立下“血劳”。
越高的阶层,位置越少;对于兵主们来说,激励高阶层血战的血酬也越高。
所以说,用“农夫”打“骑士预备队”,哪怕骑士们损伤要更低,但还是农夫军更划算。除非骑士们能够击溃打垮农夫军,能够更快更好的达到主要战役目的。否则,拼消耗是最蠢的行为。
现在宣冲就是用“初级兵”,不断和王遇山带来的精锐部队换战损,通过合理战法,一轮一轮衔接,在换战损上甚至占据优势。
宣冲这边兵卒杀一人,宣冲可以很轻易的奖赏激励,用吏员的名额就能打发;但王遇山这边呢?他怎么安抚部队,拿出让部曲们血战后心甘情愿效力的血酬?——而血酬兑换体系一旦崩了,其效果就不是全歼一军的情况可比拟的了。
连续三天鏖战,王遇山的部队面颊上都出现了凹陷。
王遇山带着部队小心翼翼撤离,他向西行军,来到一个叫做褒城的地方停驻,用于大军休整。
…宣冲的地图上,褒城一带早就被画了一个圈…
这个叫做褒城的地方,现在是属于当地几家大族共同掌握。
在浱昊交战时,这些大户是派遣人去盯着战场上情况,且准备让奴仆们给昊军通风报信。奈何浱军骑兵队封锁交战区,遇到无关人等全部给脱了裤子和鞋子放走(没法在野地里面跑,没法蹲草丛),所以奴仆们并没法及时返回家中报信。
随着浱军的木鸾鸟飞过来“好心提示”他们:千万不要放乱军入城啊。——宣冲参谋部是考虑到,大爻内土对己方的排斥,所以“蛮夷”色彩的鸦人并没有在中原之战中登场。
但褒城内大户还是不识好歹,他们凑的丁壮守卫们,在城墙上用火枪,弓箭,对浱军扑翼部队,进行了驱赶。
并且这些大户每次驱赶浱军时,都大张旗鼓;还派遣那些平日负责去州府送补给的庄丁们去汇报情况。——将此作为投名状,交给赵诚势力。
而每当晚上,此地士子都将白日战事稍作添加,作为酒后谈资讲于褒城其他人听。
由于这些士子们总是带着“浱军暴虐失道者寡助”的叙事观描述,让大家都觉得昊军没那么可怕。
于是乎,就在29日这天;随着昊军过来后,城门口放牛倌,则是带着昊军入了城,沿途敲锣打鼓的告诉大家“官兵们来了,好好听着!”
然而总能理性分析“仁义最终战胜暴虐”的士子们怎么也想不到。这帮昊军大兵进城后就非常不客气,让他们交出两千石粮食,以及足够的柴火。
乡老:“大人,我们全城的粮食还不到一千石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