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观天下、言兴亡 (第2/3页)
备兵力,任谁也吃不消。
在两年前,多方报纸上就有“小道消息”,据说东蜀早就有求和的准备了。
东蜀的官僚愿意配合拆掉赤道区域的要塞岛屿。但现汉没有答应,继续造新锐战舰,大有要把东蜀逼成绝症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一百年来,现汉大规模出兵打了东蜀三次了。
一百年前蒸汽机革命带来线膛枪技术变革后,双方是第一次国战。
三十年前钢加工技术进步,带来的是船炮全钢,双方是第二次国战。
而现在这场战争,在十五年前就开始了;八年前,双方已经确定,赤道地区只能有一个声音!遂在相关岛屿不断加码,如绞肉机一样投入一个个团。从一开始低烈度修建碉堡对峙摩擦,到现在架设临时铁路运载攻城炮推到前线。
纵观现汉和东蜀这一百年的对抗,汉军虽然有所小败,但总体来说,是现汉压着东蜀,一步步向前推了。已经好几次登陆颠陆。
宣冲:东蜀的地缘太差了,但是又挑了一个地缘最好的对手。
…优势…
宣冲脑海里出现了地图,现汉和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一个最为特殊的要素是处于世界主大陆的东侧。
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大陆东南侧会出现大量碎片化“附属块”,现汉东南侧的“附属块”是全球最多。日本列岛,南洋群岛都是如此。
当主大陆完成统一,向外释放影响力,这些附属板块,就会成为主大陆势力向外延伸控制海洋的跳板。
相对于前世米地,现汉居中,可以更好控制这些区域势力。
这个区域包括倭岛,新罗,占城,交趾,统称为儒学文化圈。
刨除现汉这个主体后,该圈子内,单凭这些边角国家们,在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互相交流水平上,就比欧罗巴诸旗之间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欧罗巴是散装的,而现汉周边这些附属块,全部都是朝贡中央。
现汉只要保持一支二十万人规模的海军陆战力量,就能对整个圈子进行足够威慑。
欧罗巴那边,即使是维持一支八十万的常备陆军、横跨地中海和大西洋的双舰队,都很难震慑,被阿尔卑斯切割地形,所形成的各方诸侯。
查理曼的神圣罗马帝国,一辈子就在翻山过程中,来回平定叛乱。
至于灯塔,“成也两洋,败也两洋”。
其在领导世界的阶段,是国力飞速下降的阶段。
在工业时代,现汉控制这些附庸的成本远比灯塔要低的多了。而东蜀在建国以来就是希望自己垄断海权,但是其战略是建立在“不允许现汉发展海权”的基础上,结果错误外交惹怒了现汉,进入了对抗局面,东蜀是节节败退。
现在这场争霸已经进入尾声,在赤道地区交锋中东蜀已经是用上“良家子”的老本,但是现汉这里啊!其实是在招呼小弟们群殴。
作为“家法中主宗”,众多藩属国为主要宗主国效劳,是天经地义。
宣冲不由感慨:在自己那个时代,如果要谈“文化宗法”,会被别人骂“老大帝国”的保守;但这是因为还处于崛起阶段,文化不够强。
但如果真正的强了,就是文化宗法的受益者!那么先前“嘲笑保守”的声音,就会被反过来嗤笑为“不够王霸”。
…劣势…
随着宣冲在翻阅现汉和东蜀的交战历史上,发现现汉也不是完全占优。
一百年前,现汉和东蜀第一轮对抗的主战场还在爪洼。现汉派遣三个团,六千人作为偏师登陆颠陆,结果汉军爪洼岛上五万人级别大战打赢,颠陆上的部队却全军覆没了。
第二次对抗是三十年前,主战场是苏剌岛;由于双方都有了蒸汽船,运输能力大增,双方兵力是六万和八万。同时现汉依旧是派遣了一支偏师万余人进攻颠陆海陵城。同样是现汉完成了战略夺岛,但是在海陵城下丢盔弃甲,耻辱撤退。
第三次大战是十五年前开启,现汉国力已经碾压东蜀,无论是船舶制造还是钢铁产量都是东蜀的数倍,所以这次大战,汉军是准备一开始就直接攻克颠陆。
结果这次失败了,大量炮火物资最终丢给了东蜀,汉军灰溜溜撤回来了。不得不转而重新零敲碎打,夺取外围岛屿,。
而上一次战败也让东蜀狂妄了十年。
宣冲发现了规律,那就是岛屿战,现汉基本上能夺下来。但是颠陆本土,则是一块烫手山芋。
对此,宣冲意识到了什么。
…海权的极限。…
遥远赤道,汉军主力舰队正在护送登陆部队进入几亚岛。现汉海上钢铁舰队组成长龙,而天空中八艘硬化壳体的空艇也在巡航。
而就在这庞大战斗队列内,视角来到主力舰。
穿过一门门的大口径舰炮,来到舰桥,透过窗户抵达舰长观察室内。海军将领孙景涛正在看着海图。
现汉内充斥着对于东蜀的蔑视。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