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规划工业 (第2/3页)
冲默默做出了一个备注:高纬度的文化,对“奢靡”抗性十分差,在这样的北方文化属性中搞“特殊化”往往要比南方更加致命。
以史为鉴,金国早期推平辽国时,阿骨打那一代人是在公共搓澡时谋商军事。同时当某家杀了一只鸡,也是一边蹭饭一边决定部落后方的利益划分。因为没有特殊化,所以整个金国的上层对猛安谋克制都心中有数,但一旦开始采用汉制,失去了对猛安谋克制情况的了解,上下阶层矛盾就猛然增加到不可控制的程度。
古今类通。
享国69年的红毛熊,早期搞建设时起来的超猛,晚期搞起特殊化,闪崩得就让人错愕。
其兴也勃,亡也忽!
宣冲看着铁路,厂房,以及海上渔场,陷入了思索。
虽然千秋万代是个笑话,但是成为现汉人之后,自己就不得不试图挑战周期律,试图打造长治久安的王道。
…入关是不能入关…
同年,随着环北华海战线发挥重大作用。朝廷政策进一步朝着北极圈内倾斜资源。
现在东图的各个经济数据,如同夏日的草一样疯狂生长,这又开始吸引南北各地的票号们带着资金过来,进一步扩大了生产。
尤其是苏明上交了一份完美策论,被点名成为了进士后,先后有四五十个举人来这里攒功名。
造船,石化等工业链开始完善,甚至一些前卫机械制造业也都安排在东图厂房内生产,产出的拖拉机,连带加工的油料通过黑虬江输送到大平原区域,以替代更多人手。
正如现汉江南四十年前曾经经历的经济发展历程,随着农业机械化深入所有农村中后,大量劳动力被迫“解放”,然后寻找合适的大城市谋生(打工)。
苏明那边政府大楼中办公场所不够用,还是东图王刘荡阵非常明事理,把自己宅子那座大厦直接租给了苏明作为办公楼。
因为现在对东图来说是“战略转型关键时刻”。由于宣冲这位东图的世子也是读书人,他在提出“关键时刻”时,虽然东图上下都不明白为何“关键”,但大家都默默服从了。
东图老牌勋贵们都被抽到北冰区域,在新的工业城建设方面,把一切让给了外来南边士大夫们进行协调。
至于发展红利?宣冲:我会给各位安排好的。
例如新的工业城内一些学区好的市区新楼,宣冲给这帮人留着,未来在冰洋苦寒区域值班的加分优待,也都是给现在愿意去北边的勋贵们记上。
…突破,升级,机遇…
作为来自于工业动员率最强时代的穿越者宣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农业区生产效率提高”和配套的“工业区扩大生产”必须要同步;如果不能“同步”,那么农业生产体系不如“暂缓进步”。这是因为“农业转职工业”的战略机遇只有一次。
因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导致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如果城市内不能同步进行“生产制造”容纳劳动力,而是用三产来吸纳这么多人口?
三产的兴盛,在文化氛围上又会挤压城市工业发展。
汉家大儒:治理者都在关注布帛了,就肯定忽略泥浆中禾苗。因为禾苗泥浆会污损身上布帛。
宣冲:凡是旅游胜地,其制造经济发展的都不怎么样。
缺乏“工业文化”,却想把服务业的人口转为“工业化”几乎是不可能的。米帝晚期想要重返青春,努力折腾了几十年都没用。
前世不少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基本上都是这个问题,随着农业机械白菜价,水利方面进步,人口进入城市,创造出一系列的“超级大城市”。
但这些后发国家的超级大城市没有一个能够抢到“人工智能”“新能源”“无人机”这些新产业的配件。
很长一段时间,反倒是“硅谷”“埃因霍温(光刻机)”这些小而精的城市在新千年一开始时,表现出引领人类科技发展向前的姿态。
这种现象一度让某些学者,鼓吹“独一无二”的创新精神,并且一度是上升到“人种”“体制”诸多要素上。
仿佛“大城市”的效率优势,是不存在了。
然后后来,新千年的二十年后,当真正能承接新产业的“大城市集群”登场时。
这样的超大城市群,电动车、光伏的研究部门动辄能召入十几万人对技术攻关,上百万人进入工厂产生规模效应。
先前引领世界那“小而精”“独一无二”的创新公司,统统遇到“发达国家”粉碎机。
而在独生代时期,当国家掌握了足够多知识产权后,才适当解放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化,这时候是稳稳地用工业化把入城的人口给兜住的。
各个城市的工业产值如同吹气球一样膨胀。新产业不仅能承接,还能利用大城市群的效率优势,将成本统统干到最低。
傲慢的光刻机公司掌门人,从“图纸给你,你也不会造”,最后变成了“芯片生产没有门槛”。
宣冲成年后才意识到这个“工业的总战略”是多么大巧似拙。——人口释放但凡早个十年,当城市产业变成了“九龙城寨”那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